【留美学子】第3641期
12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AI爆发这一年:学生懒了,老师急了?
2025年,被许多人称为“AI觉醒之年”。从ChatGPT到DeepSeek,再到马斯克的Grok,人工智能工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不仅能写论文、解数学题、编代码,甚至还能与人展开深入对话。
科技媒体的头条在热议“AI如何改变世界”,而在无数教室里,一场无声的风暴正在酝酿——学生懒了,老师急了。
学生的“懒”,是真懒吗?
过去,学生写论文需要翻书、查资料、熬夜赶工;如今,只需一句提示,AI就能生成一篇条理清晰、逻辑完整的文章。
作业的字面越来越漂亮,逻辑越来越顺,但老师们却发现,那种“思维挣扎过的痕迹”消失了。
学生真的是懒了吗?表面看,他们似乎把脑力外包给了AI,省出时间打游戏、追剧、刷短视频。但更深层的真相是:他们并未学会“如何提问”,直接跳过了“思考”这门必修课。
AI的便利让他们习惯于接受现成答案,而非探索问题的本质。
老师的“急”,急在哪里?
老师们的焦虑,不仅仅因为学生偷懒,更因为他们担忧“教育失效”。当AI能轻松生成答案,教师几十年来坚守的“传授知识”功能似乎岌岌可危。
有人调侃:再这样下去,老师们不再是“园丁”,而是“监工”,唯一任务是盯着学生别偷用AI。
这份急躁,折射出教育体系的滞后。我们仍在用上世纪的作业模式应对21世纪的科技工具。
AI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教育的僵化:它更像一套“记忆力筛选机制”,而非“思维力培育机制”。
真正的教育,考的是“不会被AI替代的部分”
当AI无所不能时,教育的意义何在?答案或许是:教育不该只是“获取信息”,而是“生成智慧”。
AI能写文章,却无法替代一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
AI能解题,却无法教会学生如何在真实世界中面对挫折。
AI能提供知识,却无法培养一个人的价值观、判断力和责任感。
这意味着,教育的考题需要改变:
从“会不会写”转向“敢不敢说”
从“答案是什么”转向“为什么你选择这个答案”。
从“模仿与背诵”转向“批判与创造”。
AI时代的师生新关系
学生不该把AI当作“逃避思考的捷径”,而应视其为“训练思维的陪练”。
老师不该将AI视为“敌人”,而应将其当作“共同的教材”。
设想以下场景:
作文课上,老师不要求“写一篇环保演讲稿”,而是“先让AI写一篇,然后指出其漏洞并重写一版”。
数学课上,不禁止学生用AI解题,而是要求他们解释“AI为何选择这个步骤”。
历史课上,不再背诵年代,而是讨论“如果AI是当时的参谋,它会给出怎样的建议?正确吗?”
如此,AI不再是让学生变懒的拐杖🩼,而是逼迫他们思考的镜子。
一场深刻的反省
DeepSeek、ChatGPT、Grok的爆发,不只是教育的挑战,更是教育的契机。
它让我们意识到:过去教育的许多“努力”其实可以被机器轻易取代,而那些不可替代的部分,才是真正值得培养的能力。
如果学生在AI时代只学会偷懒,他们终将被AI淘汰。
如果老师在AI时代只会焦虑,他们终将被制度淘汰。
真正的教育者,应带领学生回答一个新问题:在一个AI无所不能的世界里,做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近期发表 独家|顾城弑妻自缢之殇 对话幸存者英子 给世界留下温情判决的法官“谢幕”了 作弊严重·美国法学院叫停中国线上考试 一场青春与人性的深度对话 擦肩医生梦 邂逅文学光 世界上"一句顶一万句"的话 有吗? 寻父路上·未写完的长夜 它如生命的盐 高考名校决胜密码 人生七十起 何惧岁月迟 她是抢救那段黑暗史的北大孤勇者 病人口中的“不想活了”到底什么意思 尊严比豪门更贵·活得干净漂亮的明星️ 这里的山光水色 让我想归隐出尘 为何优秀的单身女越来越多 贝索斯再婚:一场现实的冷笑话 “隐藏”在城市中的世界 禁锢之恋| 一代大学生的情感史诗 从牛津到北大再回辛庄 黄土地的守望者 留下遗书·162天挑战荒野的华裔女孩 我在美国当精神科医生 海外销量百万的华裔作家们 用100所大学铸造的城市 魅力何在 雨夜惊魂 我的真实经历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儿女未来 访谈千位世界高人的她 收获了什么 留学安全须知·实用大全 汇编 ↓↓↓ 百篇一网打尽 【名校之路】过来人的教训与秘籍 【陈屹视线】人物篇·我问故我在 【穿越访谈】世界华人系列 【行走如歌】100个国家·1000座城市 【王妃传奇】皇冠越重 幸福感越轻 好评如潮的《触摸美国》系列 曼哈顿女人的征服《亲吻世界》精选 【极光文学大讲堂】名家璀璨 【带你深度游世界】 喜欢就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