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刺破海面
盐田港的自动化码头
已响起机械臂的嗡鸣——
这个最繁忙时
日均集装箱吞吐量超4万标箱的 “钢铁巨兽”
正将“深圳制造”装上巨轮
发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图源:IC photo
谁能想到
45年前这里还是
“一条土路通码头,
三两只渔船守滩涂”的边陲小镇?
从泥泞滩涂到全球航运版图的关键节点,深圳的“蓝色航道”不仅承载着货物的进出,更藏着中国对外开放最生动的进化密码。
盐田港的 “集装箱传奇”:
3338 万标箱背后的全球物流密码
1994年7月20日,“世界船王” 马士基的巨轮首航盐田港时,码头工人还在用人力吊装集装箱;如今,这里的无人码头已实现“空箱自动堆叠、重箱精准对接”,单小时装卸效率突破40箱,稳居全球前列。2024年,深圳港以3338万标箱的吞吐量创下近十年最高增幅(11.7%),其中盐田港通过“一关三检”创新模式将通关效率提升30%,构建起覆盖大湾区8城、17条支线的驳船网络,仅深港驳船重箱量就同比增长近30%。
盐田港。图源:深圳特区报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深圳作为“全球供应链枢纽”的硬实力。当盐田港的“海铁联运”列车将货物48小时送达重庆、长沙,当“跨境电商海运专线”让深圳卖家的包裹7天直达欧洲,这里已不再是简单的运输节点,而是串联起“中国制造”与“全球市场”的超级纽带。正如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所言:“每个标箱里都装着深圳的开放基因,更装着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底气。”
小漠港的“汽车出海”:
从450万吨到100万辆的跨越
如果说盐田港是深圳港的“老牌劲旅”,小漠港则是冉冉升起的“后起之秀”。在“一体三翼”规划中,定位“东翼”核心的小漠港,正以“汽车物流”为突破口改写湾区格局。2025年开港的一期工程年吞吐量450万吨,而2025年开工的二期工程更剑指“年运100万辆汽车”——这个数字意味着,未来大湾区每出口3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可能从这里启航。
小漠港。图源:深汕发布
2025年8月8日,小漠港开通汽车KD件集装箱外贸内支线,实现“整车+零部件”协同出海。这不仅为比亚迪、小鹏等企业降低15%物流成本,更让深圳从“汽车制造重镇”升级为“全球汽车出海枢纽”。有专家预测,到2030年,小漠港将带动深圳汽车外贸额突破千亿元,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驶向全球”的关键跳板。
蛇口邮轮母港:
不只是“坐船去香港”
更是湾区生活的“海上画卷”
货运彰显硬核实力,客运则勾勒湾区温情。在蛇口邮轮码头,每天有数十班客轮往返深港澳珠,而“大湾区一号”游轮的“海上观光航线”,让游客在甲板上打卡港珠澳大桥、深圳湾夜景。最贴心的“预办登机”服务,每年吸引超20万旅客从这里直达香港机场,实现“坐船+飞全球”的无缝衔接。
图源:招商蛇口
这里的每一班客轮,都是湾区协同的生动注脚。当香港市民乘船来深圳逛夜市,当深圳游客坐船去澳门品美食,蛇口码头已从“交通枢纽”变身“湾区生活入口”,印证了深圳交通“效率与温度并存”的发展哲学。
从盐田港的巨轮穿梭到小漠港的汽车出海
从蛇口码头的客轮往返到湾区支线的驳船交织
深圳的“向海之路”早已超越运输本身
它是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器”
是大湾区协同的“粘合剂”
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活化石”
图源:深圳商报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节点回望
这片海见证的不仅是一个港口的崛起
更是一个国家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历史性跨越
未来,当深圳港的航线
延伸至更远的大洋
这里将继续书写
“向海而生、开放共赢”的新时代篇章
记者:韩翔
编辑:陈桥魁、马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