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由山东华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在煤炭行业智能化转型背景下,井下配电房作为矿山动力枢纽,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矿井生产安全与能源供应稳定性。本文基于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解析新一代井下配电房智慧系统的技术架构与实施路径。
一、系统架构设计
多维感知层
部署防爆型传感器阵列,集成温度、湿度、气体浓度(CH4/CO)、局部放电、机械振动等多类监测参数。符合MT/T 1102-2011标准要求。
边缘计算层
采用本安型工业计算终端,内置故障预判模型与数据压缩算法。模拟测试数据显示,该设备可完成多参数融合分析,数据传输量压缩比达18:1,有效降低网络负载。
平台应用层
构建矿山电力数字孪生平台,实现设备状态可视化、能耗分析、智能巡检等功能。系统支持与矿山综合自动化平台无缝对接,符合《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5年版)》技术规范。
二、核心技术创新
智能诊断引擎
经历史数据训练后,诊断准确率稳定。
自适应保护系统
开发基于动态阈值的保护策略,可根据设备运行工况自动调整保护定值。在模拟短路测试中,系统响应时间缩短,较传统保护装置提速。
环境适应性优化
针对井下高湿、多尘环境,设备采用防护等级与纳米涂层技术。
三、实施效益分析
安全风险防控
模拟应用数据显示,系统成功预警潜在故障,其中3起为电缆绝缘击穿前兆。设备故障率降低。
运维模式革新
通过智能巡检功能,人工现场检查频次降低。年度运维成本降低,人力投入减少。
能源效率提升
动态负荷调节算法使配电系统能效优化空间
四、技术演进方向
5G专网融合
构建井下5G低时延通信网络,实现监测数据实时传输与控制指令快速响应。初步测试表明,端到端时延可控制在50ms以内,满足智能保护装置的毫秒级响应需求。
数字孪生深化应用
开发配电房三维可视化模型,通过实时数据驱动实现设备状态预测。仿真结果显示,该技术可使应急预案制定效率提升,故障定位准确率高。
标准体系完善
行业正推进相应标准编制工作,涵盖传感器精度、数据接口、报警阈值等多项核心指标。随着AI技术的深度融合,井下配电房智慧化将进入更高效、更安全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