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高峰发布的报告,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安全充裕、清洁低碳、经济高效”三大核心要求,针对新能源发展痛点,提出“聚合型智能微电网”新形态,结合国内外实践与政策导向,明确其技术路径与推进建议,为能源转型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报告首先指出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现实挑战。当前新能源高速发展,2024年底中国分布式光伏装机达3.75亿千瓦,但电网承载力不足,多地进入接入“红区”;传统“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缺乏成本回收机制,绿电资源富集区用电需求不足致资源闲置。同时,现有政策如新能源上网电价改革、绿电直连政策,未涉及运行层面优化,仍依赖大电网兜底,难以缓解系统调节压力。
报告通过对比国际经验,提炼供需协同核心思路。德国平衡单元机制将分散发用主体组合,降低电网平衡压力;美国净计量机制(NEM)从固定电价转向动态定价,NEM 3.0推动用户配置储能以提升本地消纳。国内苏州工业园分布式发电交易试点实现月度电量协同,但未解决电力供需与安全保障问题,凸显构建灵活协同机制的必要性。
核心内容围绕聚合型智能微电网展开。其以“供需协同”为核心途径,“灵活智能”为抓手,不要求发用主体物理直连,只需处于同一供电区域(如220/110kV主变低压侧),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电量与电力平衡,可本地配储或外购调节资源,兼顾清洁低碳(深挖新能源潜力)、安全充裕(减少系统不确定性)与经济高效(共享收益)。与绿电直连相比,它复用存量电网,避免新建线路浪费,过网费更具优势;与虚拟电厂差异在于,前者聚焦减少系统灵活性需求,收益稳定,后者侧重增加灵活性供给,收益不确定性高。
报告还提出推进建议:一是构建“能源联产承包责任制”,成立管理中心与运营商,建立运营平台及制度;二是选择工业园区试点“绿电聚连”,通过智能电表与合约实现绿电溯源,推动标准国际化;三是完善成本收益机制,按“电量+备用”测算输配电价,建设灵活性资源市场,提供退坡补贴。测算显示,江苏20kV智能微电网度电社会价值达0.1956元/kWh,含减排、设施避免成本等。
整体而言,聚合型智能微电网通过数字技术与机制创新,破解新能源发展“不可能三角”,为新型电力系统落地提供可行路径,兼具经济与社会效益。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知识产权、数据隐私,只做内容的收集、整理及分享,报告内容来源于网络,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如对报告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