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帮做市场的朋友整理季度复盘会记录,她发过来的语音转文字文档我看了直头疼——要么把“用户留存率”转成“用户刘存率”,要么把销售总监的话归到了产品经理头上,最关键的“下季度活动策划”部分还漏了两行。她吐槽说换了三个工具都这样,要么准确率低,要么分不清谁在说话,每次整理记录都像打一场硬仗。我突然想起之前试过的听脑AI,赶紧让她试试,结果她第二天就跟我说:“这工具怎么不早告诉我?比我之前用的好多了!”
其实我一开始用听脑AI的时候,也没抱太大期望,就想着“再试一个不行就放弃”。但用了几次之后,我发现它跟别的语音转文字工具真的不一样——它不是那种“把声音变成文字就完事”的工具,更像一个“会议内容处理助手”。比如上次我参加一个跨部门会议,会议室里空调声特别大,还有人在旁边小声接电话,我以为转出来的文字会一团糟,结果听脑AI居然把这些杂音“过滤”掉了,转出来的文字几乎没什么遗漏,连市场部经理说的“我们需要优化用户旅程”都准确识别出来了,我当时就觉得“挺意外的”。
后来我慢慢发现,听脑AI的功能比我想象的更全。比如发言人识别,这是我朋友最爱的功能。她之前整理会议记录,最麻烦的就是分不清谁在说话,有时候得反复听好几遍录音,甚至要去问同事“这句话是谁说的”。听脑AI能自动给不同发言人标上标签,比如“发言人1(男性♂️,低沉嗓音)”“发言人2(女性♀️,语速较快)”,虽然偶尔会把两个声音像的人搞混,比如把运营总监和销售经理的话归错类,但大部分时候都挺准的,我朋友说“现在再也不用对着录音猜是谁在说了”。
还有情感分析功能,我一开始觉得“这有什么用?”,直到上次帮领导整理客户会议记录。客户说“你们的方案我再想想”的时候,听脑AI标了个“犹豫”的情绪标签,我当时没太在意,只是把这个标签加上了。结果领导看了之后,赶紧给客户打了个电话,问“是不是方案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客户才说“你们的方案挺全的,但我有点担心执行效率”,领导赶紧解释了执行计划,最后客户真的签了合同。我这才意识到,这个功能虽然不是必须的,但关键时候能帮你“读懂”说话人的潜台词,比单纯的文字有用多了。
最让我觉得方便的是内容摘要生成功能。以前我转完文字,得自己花半个小时总结重点,有时候还会漏掉关键信息,比如上次我整理领导的工作部署会,居然把“下周要完成项目初稿”给漏了,结果被领导说了一顿。听脑AI能自动生成摘要,大概能覆盖80%的关键信息,比如会议主题、主要结论、action items(行动项)都能列出来,我只要稍微调整一下,比如把“下周完成项目初稿”改成“下周三前完成项目初稿”,就能直接用了,效率提升了好多,大概节省了我40%的整理时间。
后来我查了一下,才知道听脑AI用的是最新的NLP模型,能理解复杂的语境。比如有人说“我们要加快推进项目,但是得保证质量”,它不会把“但是”后面的内容漏掉,反而能准确识别出转折关系,转出来的文字逻辑很顺,不像有些工具那样“断句断得奇奇怪怪”。还有多语言混合识别,上次我参加一个有外国人的会议,有人用英语说“我们需要提升productivity(生产力)”,有人用中文接“对,productivity是关键”,听脑AI居然能把两种语言都准确转出来,还能保持上下文连贯,这一点🕐️真的让我很惊喜。
说到应用场景,我觉得听脑AI不止能用来整理会议记录,还有好多地方能用。比如我最近在学线上课程,老师讲得特别快,我记笔记跟不上,就用听脑AI把课程语音转成文字,还能生成摘要,复习的时候直接看摘要就行,比翻笔记方便多了。我有个做记者的朋友,以前采访完得花好几个小时整理录音,用了听脑AI之后,不仅转文字快,还能自动提取关键问题和回答,她跟我说“现在能腾出更多时间写稿子了”。还有一次,我帮妈妈整理她的退休座谈会录音,她想把老同事的话都记下来,听脑AI不仅准确转了文字,还帮她标了每个发言人的名字(虽然是“发言人1”“发言人2”,但妈妈能认出是谁),她高兴得说“这工具比我自己记的还全”。
当然,听脑AI也不是完美的,比如有时候发言人说得太快,会漏掉几个字,比如“我们要在月底完成”会转成“我们要在月完成”,但这种情况很少,而且只要再听一遍漏的地方,就能补上,比之前的工具漏一大段好多了。还有偶尔会有点小卡顿,比如开会的时候突然断一下,但很快就恢复了,不影响整体使用。我朋友说“比起之前的麻烦,这些小问题根本不算什么”。
用了这么久,我觉得听脑AI给我带来的最大价值,就是“省时间”和“少麻烦”。以前整理会议记录,得花好几个小时,现在只要一个小时就能搞定,剩下的时间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比如准备下周的工作方案,或者跟同事讨论项目细节。我朋友说她现在每周能省出半天时间,用来做更重要的市场调研,而不是窝在工位上整理记录。还有一次,我用听脑AI整理了一个三个小时的会议记录,只用了一个半小时,剩下的时间我去喝了杯咖啡,还给自己充了电,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
说到使用建议,我想给大家提几点:刚开始用的时候,最好把手机或录音设备放在会议室中间,这样收音效果最好,不要放在角落,不然容易漏声音;如果是多语言混合的会议,比如有外国人参加,要提前设置好语言,这样转出来的文字会更准确;生成摘要之后,最好再自己看一遍,有时候它会把不重要的内容放进去,比如“今天天气不错”这种无关的话,稍微调整一下会更贴合需求;如果是长时间会议,比如半天的战略会,可以中途暂停一下,保存一下进度,避免突然断电丢失内容。
其实现在很多人都遇到会议语音转文字的问题,要么准确率低,要么功能不全,要么操作麻烦。我和我朋友用了听脑AI之后,都觉得它确实能解决这些问题——它的准确率比之前的工具高,能分清谁在说话,还能帮你整理重点,虽然有一点🕐️小缺点,但完全不影响它的好用。比如我朋友现在整理会议记录,再也不用像之前那样“熬到半夜”,而是能准时下班,陪孩子一起吃饭;我也不用再因为整理记录而拖延别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心情都变好了。
如果你也遇到会议语音转文字总出错的问题,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我不是说它是“完美的工具”,但它确实能解决你最头疼的问题——准确转文字、分清发言人、帮你整理重点。就像我朋友说的:“以前整理记录是负担,现在变成了一件轻松的事。” 有时候,选对一个工具,真的能帮你省好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