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内容创作生态多元化的大背景下,网络视听平台通过丰富多样的内容创作,正在为用户提供更为多元化、丰富且具有价值的内容体验,这也正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期,由优酷与海西传媒联合出品的跨平台自媒体竞技真人秀《我赞红人》以崭新的模式进入综艺赛道。节目凭借独特的创意理念、创新的赛制设计以及各类红人阵容的多元化,迅速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一)“红人”这一概念
“红人”这一带有鲜明网络特色的词汇,其宏观定义是指那些因某个事件或行为在网络或现实生活中受到广泛关注的人,或是那些因长期持续提供专业知识而走红的内容创作者。从节目层面来看,“红人”主要指的是各大自媒体平台上的内容创作者。
《我赞红人》邀请了来自五大平台——抖音、快手、微博、小红书和B站的69组创作者,涵盖了乡村助农、非遗传承、潮流电商等十余个垂直赛道,呈现出当代中国互联网生态的缩影。
节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它颠覆了传统综艺赛制的设计。其核心模式围绕“跨平台红人竞演、多维创意对决与行业观察”展开。节目通过精心设计的赛制、创新的评价体系以及对红人生态的重构,突出了平台在内容创作领域的深耕与突破。例如,第一赛段“行业关注赛”要求创作者在60分钟内完成18个同行关注名额的双向选择,最终只有30人能够晋级。这样的机制将评判权交给同行,避免了传统流量逻辑的单一性,要求每位创作者不仅展示内容价值,还要展现个人魅力,才能获得行业认可。
如果说“行业关注赛”让每个选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那么第二赛段的“平均时长”直播赛则更像是一场内容耐力与即时智慧的考验。选手们不仅要展现直播能力,还需在短时间内吸引更多观众的停留。直播过程中的创意和应变能力成为了核心竞争力,这让那些原本不擅长直播的博主也能脱颖而出,凸显内容创作的本质。
例如,乡村振兴博主汪星宇,虽然粉丝量不算巨大,但由于长期从事乡村教育工作,受到了主流媒体的关注。在直播中,他通过自己的专业和努力,吸引了大量网友,成功晋级。正如传播学副教授董晨宇所言,“行业创作者的相互关注,更侧重于创作能力与专业素养,这种评价更为客观”。
(二)构建“红人生态”
《我赞红人》通过创新赛制,成功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打破了单纯依赖流量的评判标准。节目汇集了国风、美妆、生活、游戏、时尚、二次元等多个细分领域的创作者。从传播中华文化的博主到乡村振兴实践者,从抖音的生活记录者到B站的知识分享者,各种不同类型的创作者在节目中尽情展示自己的特长与情感,向观众展示网络红人的多元面貌。
节目中还邀请了陈少熙、龚俊、黄子韬、张绍刚等人气嘉宾,以及传播学和心理学等专家组成的评审团,从行业、心理、大众三个不同视角对创作者进行评价。节目特别注重通过这些专家的视角,展示创作者背后的故事、创作动机与行业趋势。
在节目中,选手们的决策策略各异,体现了内容创作者面临的现实挑战。有些选手选择稳定发挥,继续深耕熟悉的领域;而有些则勇于尝试新平台,寻求突破。节目的多样性和创作者之间的“博弈”巧妙呈现了行业生态的复杂性,展示了红人生态的广泛视野。
(三)突破差异化
《我赞红人》通过赛制创新,成功在娱乐性和专业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它不仅推动了内容创作生态的深度融合,还让不同平台的创作特色在同一舞台上碰撞出火花❇️。比如,抖音的短视频快速节奏与B站的深度内容相结合,快手的市井文化与小红书的精致美学在竞演中相遇,使得创作者能够展示他们平台特有的创作风格。
节目还大胆挑战了流量迷思,在第二期的直播环节中揭示了粉丝量并不等于真正的影响力这一事实,让更多观众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表达。通过公平的规则,节目为创作者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得那些具有扎实综合素养与创意的内容创作者能够突破圈层限制,获得更广泛的认可。
《我赞红人》通过创新赛制与内容价值的重构,促使红人群体从单纯的流量竞争转向更具深度和价值的创作共创。这不仅是对娱乐行业的颠覆,更是内容创作者生态的有力重塑。节目通过竞技性和娱乐性的结合,成功探索了如何将内容创作的本质与行业发展相结合,推动了整个行业的价值进步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