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九日,重庆果园港,岸桥起落之间,一个个集装箱被平稳码放到货船上。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重庆果园港,无人驾驶智能集卡避障停车。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立秋后的重庆,太阳依旧“火辣”,炙热的阳光洒在重庆果园港和长江水面上,江面波光粼粼。
重庆果园港是内河最大的水铁公多式联运枢纽港,近年来一直在加速建设“智慧码头”。今年6月,重庆果园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顺利通过“四星级智慧港口”现场评审,成为长江上游首家获评该级别的专业集装箱公司,这也标志着果园港的智慧码头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8月16日,记者前往果园港,通过现场蹲守,感受其“智慧”的一天。
9点54分 白色无人卡车“秀”实力
上午9点,记者一行抵达了果园港码头。这时,港区有两三个泊位正在作业。“还有半个小时左右,会有船在7号泊位停靠,作业团队可前往准备。”在果园港的中控室,一位工作人员盯着大屏幕,手拿对讲机下达指令。
记者随即前往7号泊位,发现已有不少岸桥、装卸的工作人员朝这边赶来,其中最显眼的是两台白色卡车。这两台卡车车头没有挡风玻璃,也没有车门,是无人驾驶卡车。
“这些无人驾驶卡车采用无驾驶舱的设计,配置LED显示屏、超远视距高精双目AI相机📷️、激光雷达、5G天线以及GNSS天线等,实现超广范围的视觉识别,与FMS车路管理系统通讯和车辆高度精准定位。”重庆果园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信息部主管吕阳介绍。
吕阳表示,无人驾驶卡车可以全程智能化、自动化作业,还可以精确避障。其使用了新能源动力,通过快充补能,实现了全时作业和零排放、低噪音。
9点54分,无人驾驶卡车开始“秀”实力。它紧紧跟在传统卡车后面,准确停到指定地点,等岸桥工作人员将抓取的集装箱稳稳放在拖架上,再自动打起转弯灯,驶离码头作业区,向堆场开去。
如果遇到突发情况,无人驾驶卡车不能正常作业怎么办?
对此,果园港配备了一名远程控制的司机和一名现场安全员,可在办公室中通过联网设备进行远程操控。
“传统卡车运输,两条作业线需要6名驾驶员。而无人驾驶卡车,只需要1名远控司机和1名现场安全员。”有15年驾龄,如今已熟练掌握远控无人驾驶卡车的司机谭贤华说,根据测算,使用无人驾驶卡车,港口每两条作业线每年可节省人力成本、能源费用200余万元。
吕阳介绍,无人驾驶卡车项目从筹备到正式投运仅用了6个月。日前,果园港已首批投用了6辆无人驾驶卡车,开创了长江内河上游首个智能水平运输与有人集卡智驭混行作业场景。
11点13分 远程调运集装箱如同“玩游戏”
上午11点13分,果园港堆场已放满了五颜六色的集装箱,远看像一座座小山。这些“小山”的上方,一台橙红色的场桥犹如“巨臂”,来回运输着集装箱。
在高大场桥的正中央,距离地面约24米的位置,有一个“小房子”构造的司机室,但里面空无一人。
“这个操作室的空间太小了,而且玻璃不遮光,夏天抵着晒,虽然有空调还是热。”场桥司机万里飘指了指那个“小房子”感叹说。“现在我们都在‘空调房’里,远程操控这些场桥了。”说罢,万里飘带着记者去到场桥的运控室。
走进运控室,最前方一块巨大的屏幕上显示着从高位看到的堆场情况。房间里还有12张桌子,每张桌子上放置了一块大屏幕和一块小屏幕,同时配有键盘、鼠标,3个操作杆和若干按钮。
记者走到5号操控台前,只见工作人员双手各握一个操作杆,不断调整着集装箱的位置,然后按下按钮,2公里外重达几十吨的集装箱便稳稳地落在了指定位置。“以前没有这些设备,全靠自己的眼力、手力和经验;现在轻松得多,一个人可以远程操控3、4台场桥。”万里飘说,每个远程场桥设备都配备了8个可以360度观察集装箱的摄像头,操作只需要看屏幕,准确率也比以前高出很多。
重庆果园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操作部副部长胡万琪介绍,过去,1名司机只能操作1台场桥,场桥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是18个小时。如今通过远程操控系统,1名司机不仅能操控多台场桥作业,每天有效工作时间也达24个小时,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据悉,2013年起,果园港着手开发集装箱管理系统,目前已进行了6次迭代升级。如今,果园港已落地了包括集装箱管理系统、无纸化平台、远控场桥、无人集卡等8大智慧场景。
以无纸化平台为例,以前装卸货的卡车司机需要进入港口,并填写纸质单据。如今,所有卡车司机都会下载一个专用App,里面详细标注了任务、货物、路线等信息,无需再进行相关单据填写。
“我们的集装箱管理系统还可以根据码头的实际情况,给卡车司机、无人驾驶卡车计算出集装箱的最佳堆放位置和路线,从而提高作业效率。”重庆果园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此外,目前果园港的作业区已实现5G全覆盖,视频、语音、数据的传输稳定性和安全性大大提高,各类智能设备运作更加流畅。
14点37分 用“X光”为集装箱做“体检”
果园港的“智慧”,不仅靠自身的努力,也有各部门的助力,重庆海关🛃便是其中之一。
14点37分,记者来到果园港一个靠近山体的位置,多辆载着集装箱的卡车排着队,准备通过前方一个白色的“小房子”。最前方的是一辆白色卡车,司机驾驶车辆匀速通过“小房子”,约6分钟后,这辆卡车驶出“小房子”,卡车司机随即快速驶离现场。
这辆白色卡车刚刚结束了一场查验,而这个“小房子”内的机检设备名为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H986设备),也是国内首套运用双视角双加速器的H986设备,具有穿透性优越、探测灵敏度高、图像质量好等特点,每小时最快可扫描200个20英尺的集装箱,较传统H986设备工效提高近20倍。其辐射☢️成像技术可穿透220毫米厚的钢板,海关🛃工作人员可在不开箱的情况下对集装箱及货物实现非侵入式查验,了解集装箱和货物相关情况。同时,该设备还配备了智能审图系统,可对相应扫描图像进行自动识别和提示。
“查验过程就像给集装箱做了一次X光体检。”重庆海关🛃所属重庆港海关🛃工作人员介绍,在H986设备的助力下,集装箱货物机检查验较人工检查省去了开箱、掏箱、再装箱等流程,单个集装箱货物机查验时间被压缩到10分钟内。
辐射☢️会不会对司机造成影响?海关🛃工作人员表示,“小房子”内配备了扫描监测探头,它可以自动识别司机所在区域,当司机通过要扫描的区域后,相应的机检设备才会开始扫描集装箱货物。
目前,果园港的海关🛃集中监管作业场所已运用大量信息化技术,可对果园港的货物进行集中快速检查。比如在果园港仓储功能区上线了智能仓储和车辆预约功能,可实现自主预约、自助换票、智能称重,提货效率较之前提高33%。
再如,在重庆物流集团等单位的支持下,通过AI视觉识别与电子围网技术,从果园港驶出的滚装船实现了“全程智慧监管”,不仅有效解决了内外贸同船的监管问题,也极大降低了相关参与方的建设改造成本。同时,该技术实现了数据同步、信息共享,装船时间比传统时间缩短了4个小时左右,全程运输时间也缩短了10天左右。
相关新闻>>>
长安汽车运输全程智能化
长安汽车是重庆的龙头企业,也是重庆汽车企业代表。今年上半年,长安汽车销量达135.5万辆,创近8年新高。这一成绩,除了长安汽车自身品质过硬外,也与其配套服务密不可分,运输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现在实现了长安汽车整车运输全过程‘智能化’。”长安民生物流公司整车技术经理彭良浩介绍,公司整车物流是专门为长安汽车服务的板块,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智慧物流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3个环节。
首先是在仓储部分实现了“智能调度”。一辆车在运输前,要先由司机将其开进仓库存放,待需要运输时再由司机开出来。以前,这两个环节“各不相关”,但因为整车的仓库很大,司机把车入库后,往往需要由专门的接驳车去接他至起始点,然后循环往复。同理,司机要把车移出库时,也要由接驳车接送。
现在,长安民生物流上线了智能调度系统,将入库和出库的两个环节串到了一起。简单来说,就是系统会提前计算、分析仓库的调度情况,把入库车的位置设定在另一辆要出库的车附近。如此一来,司机在停放好入库车后,便可直接去驾驶出库车,减少司机无效移动,效率至少提升了30%。
第二个环节是“运输实时监控”。“我们在运输车辆时,配备了卡车和司机的‘双监控’。”彭良浩说,在卡车端,通过卫星定位和传感器,实现了对卡车在途位置全程监测。同时,每个司机也会通过手机App同步定位校验,确保他与卡车的位置基本一致,并对异常偏离进行监控和分析。
如此一来,可以实现车辆在运输期间的信息透明化,还可以通过分析历史轨迹、异常事件等情况,优化线路规划、调整配载策略,规避线路风险等。同时,客户还可通过信息系统随时查看车辆信息。
第三个环节则是“无纸化交付”。以前每个司机在交付车辆时,都需要签一份多联交接单,公司也需要用这张签回单进行后续账目结算等。但若司机无法第一时间把签回单带回公司,那后续环节则无法进行,甚至可能出现单据遗失的风险。
现在,司机通过手机App,可以实现车辆交付全程无纸化,相关信息也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了加密保护,避免出现数据失真、被篡改等风险。同时,借助App,相关交付信息可以瞬间回传到公司总部,方便启动后续动作。
目前,长安民生物流公司已实现了与供应商、主机厂、经销商等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可通过信息平台及时传递订单、库存、物流等内容,使各方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与灵活性。
长安民生物流公司相关负责人称,除了整车运输外,公司还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智能化。比如打造了智慧无人仓,通过无人小车来运送、存放物料;再如投入了无人驾驶车,用于工厂的物料配送。这批无人驾驶车于去年9月通过了室外150公里无人配送测试,可靠性、安全性得到保障,也让工厂运转效率提升30%,年成本可降低300余万元。(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杨骏 实习生 黄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