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航空航天产业加速升级、技术跨界融合趋势日益显著的当下,航空航天技术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空天领域,而是逐步渗透到智能制造、应急救援、智慧城市、新材料研发等多个行业,成为推动产业革新的关键力量。为进一步搭建航空航天装备技术交流与成果转化的高端平台,促进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第二届上海国际航空航天装备产业展览会(以下简称 “上海航展”)定于 2026 年 5 月 28 日 - 30 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虹桥)盛大举办。本届展会由中国航空航天学会、上海市航空学会联合主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持,以 “智联空天・赋能百业” 为主题,打造集装备展示、技术研讨、商贸对接、应用推广于一体的行业盛会。
一、展会背景:乘势而上,锚定技术跨界新需求
近年来,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C919 大型客机商业运营稳步推进,ARJ21 支线客机市场份额持续扩大,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保持世界领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服务全球,航天科技集团、航空工业集团等龙头企业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航空航天技术的 “溢出效应” 愈发明显 —— 航空级复合材料在新能源汽车车身轻量化中的应用,航天遥感技术在农业病虫害监测、国土空间规划中的落地,无人机技术在应急救援、物流配送中的普及,都印证了这一领域技术对其他产业的强大赋能作用。
上海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业核心城市与对外开放门户,集聚了商飞、航天八院、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等一批航空航天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在产业链整合、技术研发、应用场景创新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第二届上海航展选址上海,正是依托城市产业基础与资源优势,聚焦 “技术应用” 核心目标,为航空航天装备企业与跨行业需求方搭建桥梁,推动技术从 “实验室” 走向 “应用场”,助力各行业借势航空航天技术实现转型升级。
二、展品范围:全链覆盖,凸显技术跨界融合特色
本届展会展览面积预计达 40,000 平方米,较首届扩容 50%,设置 “航空装备及技术”“航天装备及技术”“空天技术跨界应用”“核心零部件与材料”“智能装备与服务” 五大核心展区,全面覆盖航空航天全产业链,重点突出技术在多领域的应用成果。
(一)航空装备及技术:聚焦民用与特种场景应用
在航空装备展区,民用航空领域将集中展示 C919、ARJ21 等国产客机的最新改装型号与配套技术,包括客舱智能供氧系统、轻量化座椅设计、航空电子设备升级方案等,同时呈现通用航空装备如轻型运动飞机、直升机、无人机的创新成果。其中,针对应急救援场景研发的 “空中救护车” 直升机,搭载了航天级生命监测设备与快速转运系统,可实现偏远地区重症患者的高效转运;物流无人机企业将展示载重 500 公斤以上的长续航机型,适配山区、海岛等复杂地形的物资配送需求,目前已在浙江、福建等地的乡村物流中试点应用。
特种航空技术板块,将重点展示航空侦察设备、低空安防系统、航空测绘技术等。例如,某企业推出的多光谱航空相机📷️,融合了航天遥感技术,可同时获取可见光、红外、紫外波段影像,在森林火灾监测中能精准识别隐蔽火点,误报率降低 30% 以上;低空无人机防御系统则整合了雷达探测、光电跟踪、电磁干扰技术,已应用于大型赛事、机场净空区等场景的安全防护,为智慧城市低空管理提供解决方案。
(二)航天装备及技术:推动空间技术落地民生领域
航天装备展区将呈现运载火箭、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载人航天配套装备等核心成果。长征五号、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缩比模型将直观展示中国大推力火箭技术实力,同时展出火箭回收着陆缓冲系统、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结构件等前沿技术,为商业航天企业提供技术参考。卫星应用领域,北斗导航定位终端、遥感卫星数据处理软件、卫星通信终端设备将集中亮相 —— 某企业开发的北斗高精度农业导航终端,定位精度达厘米级,可实现拖拉机自动驾驶、播种施肥精准控制,在黑龙江、新疆等大型农场应用后,每亩地可节约种子 15%、减少化肥使用量 10%,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载人航天技术民用转化成果也将成为展区亮点。航天食品研发团队带来的 “太空营养代餐”,采用航天冻干技术保留食材营养,保质期长达 24 个月,已适配高原科考、极地探险等极端环境;航天环控生保技术衍生的家用空气净化系统,可高效过滤 PM2.5、甲醛及微生物,净化效率较普通产品提升 50%,为室内空气治理提供新方案。
(三)空天技术跨界应用:打造 “技术 + 场景” 展示样板
本届展会特设 “空天技术跨界应用专区”,通过 “场景化展示 + 实际案例讲解” 的方式,直观呈现航空航天技术在各领域的落地成效。在智能制造板块,航空航天领域的精密加工技术 —— 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激光增材制造设备(3D 打印)将现场演示零部件生产过程,其中某企业的金属 3D 打印设备可制造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材料利用率从传统加工的 30% 提升至 90%,目前已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机转子、医疗器械植入体的生产。
应急救援场景专区,搭建模拟地震废墟、洪涝灾区的展示环境,演示无人机应急通信中继、航空救援直升机绞车救援、航天应急供电系统的协同作业流程。例如,某团队研发的 “无人机 + 卫星” 应急通信终端,在地面通信中断时,可通过无人机搭建临时通信基站,同时接入北斗卫星实现跨区域通信,已在 2025 年河南暴雨、四川地震等灾害救援中发挥关键作用,保障救援队伍指挥调度顺畅。
智慧城市板块,展示航天遥感技术与城市管理的融合应用 —— 通过实时调取的卫星影像数据,结合 AI 算法,可实现城市违建识别、道路拥堵监测、绿化覆盖率统计等功能,目前上海、杭州等城市已将该技术纳入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城市管理效率提升 25% 以上。
(四)核心零部件与材料:筑牢产业发展 “基石”
核心零部件与材料展区聚焦航空航天产业链 “卡脖子” 环节,展出航空发动机叶片、航天器耐高温涂层、高强度合金材料、航空航天级电子元器件等关键产品。某企业推出的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采用新型镍基高温合金材料,可承受 1600℃以上高温,寿命较传统叶片延长 50%,已批量应用于国产商用航空发动机;航天器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密度仅为钢的 1/4,强度却是钢的 7-9 倍,除航空航天领域外,还可用于高端体育器材、新能源风电叶片的制造,目前已与多家运动品牌、风电企业达成合作。
此外,展区还设置 “军民融合零部件专区”,展示军用航空航天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的成果,如军用标准的连接器、传感器,通过技术改良后,在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等领域实现量产应用,降低民用产品的技术门槛与成本。
三、同期活动:多维联动,打通技术应用 “最后一公里”
为切实推动航空航天技术在各领域的落地应用,本届展会同期策划 12 场高端论坛、8 场技术对接会及 3 场现场演示活动,邀请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应用方代表共同参与,构建 “技术 - 需求 - 资本” 联动生态。
(一)高端论坛:洞察趋势,共探应用方向
“全球航空航天技术跨界应用高峰论坛” 将作为主论坛,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航天龙头企业 CEO、跨行业知名企业家发表主旨演讲。论坛设置 “航空航天技术赋能新能源产业”“航天遥感与数字农业发展”“无人机技术在城市服务中的创新应用” 三大分议题,深入探讨技术与产业融合的路径与机遇。例如,在 “航空航天技术赋能新能源产业” 分论坛中,专家将分享航空级储能技术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中的应用前景,航天光伏电池技术在高效发电中的突破,为企业提供技术合作新思路。
“民用航空航天材料创新与应用研讨会” 则聚焦新材料领域,邀请材料研发机构、下游应用企业围绕 “轻量化材料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耐高温材料在工业制造中的突破” 等话题展开讨论,现场发布《2026 航空航天新材料民用应用白皮书》,梳理技术转化案例与市场需求,为材料企业与应用方搭建对接桥梁。
(二)技术对接会:精准匹配,破解应用痛点
针对不同行业的个性化需求,展会举办 “航空航天技术 + 应急救援”“航空航天技术 + 智慧城市”“航空航天技术 + 智能制造” 三场专场对接会。每场对接会前期通过问卷调研收集应用方痛点需求,如应急管理部门提出的 “复杂地形下快速通信保障” 需求、制造企业提出的 “高精度零部件加工” 需求,再邀请具备相应技术的航空航天企业进行方案演示与洽谈。例如,在 “航空航天技术 + 智能制造” 对接会上,某汽车制造商提出 “车身轻量化材料替代” 需求,现场与 3 家航空复合材料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计划开展汽车车身复合材料试制项目。
此外,展会还设置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路演” 环节,为中小航空航天企业提供展示平台,吸引投资机构、大型应用企业关注。路演项目涵盖 “无人机自主避障技术”“低成本卫星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等,其中某团队研发的 “无人机集群协同作业系统”,已在物流配送、农田植保中试点应用,路演后与 2 家农业科技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推动技术在规模化农业生产中的落地。
(三)现场演示:直观体验,感受技术实力
为让观众更直观感受航空航天技术的应用价值,展会设置室外动态演示区与室内互动体验区。室外演示区将进行无人机集群表演、直升机应急救援演练、通用飞机飞行展示 ——50 架无人机组成的 “空中矩阵” 将变幻出 “空天赋能”“智造未来” 等图案,同时演示无人机在高层建筑灭火、森林火情侦察中的实操流程;直升机应急救援演练模拟 “人员高空救援”“物资精准投送” 场景,展示绞车救援系统、空中医疗舱的高效作业能力。
室内互动体验区设置 “航天驾驶模拟舱”“北斗导航定位体验”“航空材料触摸展示” 等项目。观众可通过航天驾驶模拟舱体验 “空间站对接”“月球着陆” 等场景,感受航天飞行的技术细节;在北斗导航定位体验区,通过手持终端实时查看高精度定位数据,了解技术在户外探险、物流跟踪中的应用;航空材料触摸展示区则陈列航空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样品,对比不同材料的重量、强度差异,直观感受材料技术的创新成果。
四、展会价值:多方共赢,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航空航天企业而言,本届展会是展示技术实力、拓展市场渠道的重要窗口。通过与跨行业应用方的直接对接,企业可精准把握市场需求,推动技术产品从 “样品” 走向 “商品”,同时吸引投资与合作,加速技术迭代。例如,首届展会中,某卫星遥感企业通过与农业部门对接,获得省级农业遥感监测项目订单,带动企业营收增长 30%。
对于应用行业而言,展会为其提供了接触前沿航空航天技术的机会,有助于破解行业发展痛点。如应急救援领域通过引入无人机通信、直升机救援技术,提升灾害响应效率;智能制造领域借助航空航天精密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实现产业升级。
对于上海及周边地区而言,展会将进一步巩固上海作为航空航天产业核心城市的地位,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带动会展、物流、酒店等相关产业发展,同时促进区域技术交流与人才流动,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第二届上海国际航空航天装备产业展览会不仅是一场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展会,更是推动技术跨界融合、赋能千行百业的重要平台。随着展会的举办,必将加速航空航天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全球航空航天产业与关联行业的协同发展注入新活力,开启 “空天技术赋能百业” 的全新篇章。2026 年 5 月,让我们相聚上海,共赴这场空天技术与产业融合的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