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 月
在科技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教育生态。高校思政教育同样也迎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推动思政教育突破时空限制、增强教学互动性,进而提升育人精准度,已成为各大高校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此背景下,探索数字化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合应用与路径选择,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增强高校育人针对性的迫切需求。
数字化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合应用
在线思政课程平台。在线思政课程平台是数字化技术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产生的全新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数字化技术打破传统思政课堂的时空限制,进而实现思政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依托平台整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政教育资源,为思政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提供视频讲座、电子文献、案例素材等参考资料,满足不同教学内容、课堂设计的需求。利用在线思政课程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在平台上发布预习任务并推送适配的预习资料给学生;课上侧重于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享见解;课后安排学生利用平台复习巩固课堂知识,显著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还可利用在线思政平台的实时互动功能,为学生答疑解惑,与学生交流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思想动态,进而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和改进。
虚拟仿真思政教学实践。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实践能够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思政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在课堂上为学生“重现”抗日战争中的关键战役场景,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历史事件场景及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更深刻地理解和领悟爱国主义,激发思政教育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归属感;模拟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困境或公共危机事件,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扮演不同角色,通过不同视角进行决策和实践,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在复杂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社交媒体的思政互动。社交媒体作为数字化时代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平台,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型阵地,也是数字化技术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选择。思政教师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B站等社交媒体工具的开放性特点,创设思政教育专属账号,定期发布与思政教育相关的短视频、推文、时事热点解析等内容,将思政教育以更生动灵活的方式渗透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和价值塑造。思政教师还可凭借新型社交媒体互动性强的独特优势,在各平台开通直播,吸引学生在直播间发表自己对于社会热点话题的见解及阶段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以此来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深度交流,进而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数字化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深度融合的路径
加强思政教师数字化素养培训。在推动融合的过程中,思政教师的数字化素养是影响数字化技术与思政教育融合效果的关键因素。高校可定期举办网络思政工作坊、数字化教学研讨会等活动,邀请数字化技术领域专业人士进校开展数字技能培训,帮助思政教师掌握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工具操作和虚拟现实场景设计等在思政教学实践中可能用到的数字化技术。积极搭建数字化思政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支持和鼓励思政教师参与在线思政课程开发,在实践中提升数字素养。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对在推动数字化技术与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工作中表现出色的思政教师予以必要的表彰和嘉奖,并将思政教师的数字素养纳入绩效评价指标,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参考,以此来激励更多的思政教师重视自身数字素养的提升。
完善技术基础设施。在推动数字化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融合效果的重要举措。高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思政教育技术平台建设,满足思政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一方面,构建包括数据中心、云计算资源和智能终端设备等数字化技术在内的高性能、高可靠性硬件支撑体系,为数字化思政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与高新企业建立合作,邀请专业团队参与数字化思政教育教学平台的软件开发与升级工作,为数字化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深度融合提供集教学资源管理、学生学习行为分析、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进而为思政教师创造更加便捷、高效的数字化教学环境。
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在推动数字化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数据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是决定融合效果的最后一道防线。高校应当出台系统完善的数据治理规定,明确规范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和共享流程,全面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避免因数据管理不当造成的数据泄露或者被恶意篡改的风险和隐患。定期对全校师生开展数据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培养师生的数据安全意识,帮助其掌握在日常教学、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数据安全防护技能。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应急预案,针对数字化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深度融合可能涉及的数据安全事件制定快速响应机制,最大限度降低损失,为二者的深度融合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本文系2025年度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重构研究”〈XJJ2025-27〉研究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