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人间的戏法层出不穷,科学被包装成故事,故事又被塞进科普的框架,仿佛连心智都要随之化装成舞台上的道具。就在这样的背景里,一部科普微短剧悄然上线,名字叫做回到三国当名医。剧集在诸多平台亮相,观众的目光却落在一个不该轻易忽视的人物身上——主演之一黄翔,他的个人简介写得清清楚楚: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诊医师。有人一时惊讶,以为跨界演短剧只是热闹,谁知黄医生并非在演戏,而是在以本色示人。
他之于医学的从容,仿佛早已融入骨髓;解说医学知识时,若举案齐眉的自若,宛如一个临床灯下的老练师傅,话语之间不显半点矫揉造作。手术中的技术动作,常人难以言喻的流畅,恰如行云流水,非演技可及。观众在弹幕里连连呼应,说这是对专业的一次降维打击,是现实比戏剧更有力的证词。有人感叹,演员🎭️再多也学不来这份气质;也有人说,真正的手术台气场,只有站在台前的医生才懂得体会。
记者整理时发现,8月22日《回到三国当名医》在北京举行了发布会。片方表示,这部作品并非单纯的娱乐产物,而是通过与专业团队及学界专家的深度合作,力求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该剧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以及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出品,显然是在科普的清单上写下了一个“认真的尝试”。
临近采访时,记者也就医院方面的态度进行了了解。华山医院方面回应称,黄翔医生近期工作繁忙,已婉拒多方采访,继续以临床工作为主。就医学博士、医生参演短剧一事,院方强调,医院始终在国家卫健委的框架内,规范推进各项科普工作,既不喧嚣也不回避,只求在专业度与社会责任之间取一个稳妥的平衡。
从片方的公开信息中,还能看到黄翔博士本身的荣誉与经历。他是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以及牛顿基金的获得者,长期活跃在科普前线,屡获殊荣,被评为上海市十佳科普使者、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等。这样的履历,似乎为他饰演科普短剧中的角色提供了最自然的底色:不是在演戏时装扮身份,而是在用科学的信赖去抵达观众的心灵。
据片方介绍,这部剧的源头是一部黄翔博士与作家陈琛共同笔耕的小说——脑洞三国,改编而成的影视文本。8月18日,黄翔还在个人社媒上推广这部剧,并自称这是我国首部医学科普短剧,强调“将科普知识融入到有趣的故事之中”,并提出一个观察要点:其实人的大脑更容易被故事所吸引与理解。此话虽简,却切中要害:科普若只讲道理,不讲故事,难以触及大众的日常认知。
故事的核心,是一个现代三甲医院的脑外科医生,因一次脑机接口的实验意外,穿越回到三国时代。剧中的他以脑科学的知识,赴汤蹈火地参与并影响孙权、诸葛亮、小乔、周瑜等历史人物的命运,既在科普脑科学的路上迈步,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健康用脑的理念,甚至还涉及中医学的知识体系。黄翔描述着这部剧的初衷:希望通过生动的情节,让观众对大脑有更清晰的认识,懂得维护与保养大脑,进而提升健康意识和科学学习的习惯。若把这件事放在当下的社会景观里看,或许可以说是把枯燥的专业知识装进了易于接受的容器,使理性与趣味并肩前行。
转自上游新闻,这样的叙述并非单纯的宣传噱头。它折射出一种现实的需求: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如何让专业知识真正落地,让公众从“知道”走向“懂得”“会用”,这才是科普的核心命题。黄翔博士的角色设定,正是在此意义上对医学科普的一次诚恳尝试——把干燥的术语,安放在故事的情节之中,让脑科学与健康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可持续的、可操作的影响。
愿这部剧的播出,能够真正成为一次关于科学素养的提醒:不要让知识只是书页上的字句,更要让它在脑海中生根、在行动上开花。愿每一个观众在观看之后,记得给自己的一颗脑子一点🕐️点关照,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思考与生活。愿未来的科普作品,像黄翔所示的那样,既具备专业的严谨,又拥有叙事的温度,让知识成为抵御迷信的明灯,成为照亮前路的舟楫。愿大家在求知的路上,踏实前进,心怀希望,健康与智慧并行,迎接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