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帮老家的姑妈整理她的粤曲访谈录音,可真是让我头大。
姑妈是资深粤曲迷,攒了几十小时和老艺人的聊天录音,想整理成文字留作纪念。
我一开始用常用的语音转文字工具试了试,结果要么把“靓仔”识别成“晾仔”,要么把“唔该晒”拆成“无改晒”,更麻烦的是还要手动调整段落,一个小时的录音我得花两三个小时改,眼睛都快盯瞎了。后来朋友跟我说:“你试试听脑AI啊,专门针对粤语优化的,我用它整理节目脚本,省心多了。”
其实现在像姑妈这样的情况真不少。无论是粤语文创、本地企业会议,还是粤语教学资料,都需要把录音转成准确的文字,但传统工具要么对粤语的口语化表达不敏感,要么操作步骤复杂,要么识别率低,来回返工特别浪费时间。我之前查过数据,近三年粤语语音转文字的需求增长率超过了40%,尤其是广州、香港、佛山这些地区,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盼着有个能“听懂”粤语的工具。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登录了听脑AI的网页。
刚开始有点担心会不会像之前的工具那样麻烦,结果打开界面一看,就几个核心按钮:上传录音、开始处理、下载文字,三步就能完成,比我之前用的工具简单太多了。我赶紧把姑妈的录音传上去,没想到才12分钟就处理好了——要知道以前用其他工具处理同样时长的录音,至少得半小时。打开生成的文字文档,我瞬间眼前一亮:“靓仔”“唔该晒”“拍晒手掌”这些粤语特色表达都准确识别了,连姑妈说的“粤曲要讲‘腔圆字正’”这种专业术语都没出错。更意外的是,它还自动把聊天内容分成了段落,每段都标了说话人(比如“受访者:李姨”“提问者:姑妈”),不用我再手动分割了。
我跟姑妈说:“你看,这文字比我之前整理的还通顺!”姑妈凑过来看了看,笑着说:“这个工具这么厉害,我以后自己都能传录音了——刚好昨天和陈叔聊了粤曲的‘工尺谱’,明天我就自己传上去试试。”
后来我又仔细研究了一下听脑AI的技术逻辑,
才知道它之所以能“听懂”粤语,是因为做了“针对性优化”。它的深度学习模型用了超过1000小时的粤语语料训练,涵盖了不同地区的方言变体(比如广州话的“係”、香港话的“嘅”、佛山话的“掂”),甚至还有老一辈的口语习惯(比如“係咁先”“得闲饮茶”)。而且它采用了“端到端”的处理流程,从上传录音到输出文字都是自动完成的,不需要手动调参数(比如调整口音模型、分割音频片段),比传统工具的“先分割再识别再编辑”流程高效多了。还有数据安全方面,听脑AI承诺会对用户的录音进行加密处理,不会泄露,这对姑妈来说也很重要——那些录音都是她攒了十几年的“宝贝”。
用了一段时间,我慢慢发现听脑AI的价值远不止“准确”那么简单。最明显的是效率提升:以前我整理一个小时的录音要花2-3小时,现在只要20分钟左右,差不多节省了75%的时间。比如上周姑妈给了我5小时的录音,要是以前,我得熬两个晚上才能整理完,现在用听脑AI,半天就搞定了,剩下的时间我还能帮姑妈排版、加配图。其次是准确性,它能识别粤语里的连读、变调,比如“唔知”(不知道)不会被分成“无知”,“几多”(多少)不会变成“几多岁”的“几多岁”,甚至连“食咗饭未”(吃了饭吗)这种日常对话中的快速连读都能准确转出来。有一次我传了一段姑妈和老艺人的聊天录音,里面有句“我地以前唱粤曲,要练‘吊嗓’练到凌晨”,听脑AI不仅准确识别了“吊嗓”这个专业词,还把“我地”(我们)转换成了更通顺的书面语“我们”,但保留了“吊嗓”这种行业术语的原味——这种“智能优化”真的很贴心。还有用户体验,界面设计得特别干净,没有多余的广告或者复杂的功能,我妈妈这种不太会用电子产品的人,看我教了一次就会自己上传录音了。她跟我说:“这个工具比我用微信发语音还简单,以后我自己就能把和你外婆的聊天录音转成文字了。”
说到应用场景,我最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在用听脑AI。
我们公司的广东分公司用它整理会议纪要——以前开会用粤语,需要专门的书记员记录,现在直接把录音传上去,10分钟就能拿到准确的文字,还能自动提炼关键词(比如“项目 deadlines”“客户需求”),节省了大量人力。我做粤语美食视频的朋友用它整理口播脚本——以前他要自己听一遍录音再打字,现在用听脑AI转文字,再稍微调整一下就能用,比之前快了一倍。还有我做粤语教学的老师朋友,她把自己的讲课录音转成文字,发给学生当讲义,学生反馈说:“老师,这个文字和你讲的一模一样,复习起来方便多了。”甚至有做法律工作的朋友跟我说,他们用听脑AI处理粤语笔录——以前笔录要反复核对,现在用它转文字,准确性高,节省了不少核对时间。
不过话说回来,听脑AI也不是完美的。
我用的时候遇到过两次小问题:一次是上传特别大的录音文件(比如超过2小时),会有点卡顿,不过刷新一下页面就好了;还有一次是遇到特别快的语速(比如有人说话像机关枪),个别字会有点模糊,但整体不影响理解。而且它现在还没有实时转文字的功能,要是能加上就更方便了——比如开会的时候实时把粤语转成文字,这样就能马上看到内容了。不过这些小问题都不影响我对它的好感,毕竟它解决了最核心的痛点:准确、高效、好用。
现在想想,听脑AI之所以能在粤语语音转文字领域脱颖而出,其实是抓住了两个关键:一是“懂粤语”,二是“懂用户”。“懂粤语”体现在它对粤语的口语化表达、方言变体、专业术语的准确识别;“懂用户”体现在它简单的操作流程、智能的优化功能、安全的数据处理。我觉得,未来它要是能扩展到更多方言(比如闽南语、四川话),或者加入实时转文字、多语言转换(比如粤语转英文、粤语转普通话)等功能,应用场景会更广泛。
其实,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处理粤语录音的人来说,最想要的不是花里胡哨的功能,而是“能听懂”“能快速处理”“能省时间”的工具。听脑AI刚好满足了这些需求,所以我才会把它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如果你也遇到过粤语录音转文字的麻烦,不妨试试听脑AI——说不定它能帮你节省不少时间,让你少做很多无用功。就像我姑妈说的:“这个工具比我想象中好用多了,以后整理录音再也不用麻烦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