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溧阳高新区的动力电池智能工厂里,党员工程师正调试着全球首条钠离子电池量产线;智慧能源网控制中心内,党员技术团队通过AI算法优化着园区378家企业的用能结构;社区“红色创客空间”中,退役军人党员带领初创团队将退役电池改造成储能装置。这些场景交织成一幅独特的创新图景——在这里,党建不是刻板的组织架构,而是激活创新要素的“生态催化剂”,让科技、人才与产业在有机融合中迸发澎湃动能。
高新区将党建的触角延伸至生态治理的毛细血管。由党员环保志愿队发起的“守护天目湖”行动,已推动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突破100兆瓦,每年减少碳排放相当于种植1.2万公顷森林。在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党员技术团队研发的船用电池管理系统,使船舶续航里程提升40%,推动园区成为全国绿色船舶制造示范基地。这种将生态保护融入产业发展的实践,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了具象表达。
智慧治理体系的构建更彰显党建智慧。全省首个“源网荷储+冷热协同”微电网的投用,使园区绿电占比超40%。党员技术骨干主导的AI预警系统,2024年成功预防安全生产事故7起,其中某企业电路过载风险预警案例被写入全省应急管理典型案例。滨江新城试点“热力图监测应急响应”机制,通过用电负荷分析提前部署3台发电机,避免安全事故发生。这些数字背后,是党组织将科技创新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生动实践。
在产城融合的蓝图中,党建始终以人为尺度。2000平方米的职工活动中心里,24小时“红色驿站”为快递员、外卖骑手提供法律咨询和技能培训;东城街道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让72岁的张奶奶通过志愿服务累积的230小时“养老币”,兑换每月8次理疗服务。这种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末梢的探索,让“人民至上”理念落地生根。
文化赋能为发展注入灵魂。红色文化长廊串联起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等科创地标,将科技史与党史教育有机融合。在智能网联测试基地,游客通过AR技术体验党员科研团队攻克自动驾驶算法的历程;职工文化节上,非遗传承人与党员工程师合作,将电池制造工艺与金坛刻纸艺术结合,创作出《锂想之光》系列作品,在全国工艺美术展斩获金奖。这种文化与科技的交融,让硬核产业有了人文温度。
党建创新正重塑园区发展逻辑。构建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周期支持体系,由链主企业党组织牵头成立“动力电池产业链联合党委”,推动资源共享、难题共解。在固态电池项目中,党员骨干带头攻坚,仅用363天完成从签约到投产的全流程,刷新全国纪录。这种“项目推进到哪里,党建就跟进到哪里”的模式,让产业发展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人才战略的深化实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实施“红领英才”计划,建立产业链人才信息库,通过“党员先锋岗”推荐、产学研合作引才等机制,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47个。在蓝固新能源,党员技术团队联合高校成立“新能源联合实验室”,成功研发高能量密度电池材料,助力企业产值增长30%。这种“把党旗插在实验室”的精神,推动园区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35%。
党建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发展的精神坐标。在动力电池产业园区,党员技术骨干连续奋战90天优化电解液配方,将电池循环寿命提升至行业领先的12000次。这种近乎执拗的坚持,恰是对“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求的生动诠释。
在乡村振兴领域,创新“党建联建+产业帮扶”机制。联合江南街道七联村打造“党建共建林”,组织企业党员参与生态林建设;推动上上电缆集团投入5000万元公益资金,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特色农业,带动周边2000余户农民增收。这种将个体生命与更宏大价值相连的自觉,让平凡人也能成为照亮时代的精神坐标。
溧阳高新区的实践揭示:当党建转化为滋养创新的“雨林生态”,就能激发出远超行政推动的发展能量。这里没有刻板的组织生活记录,只有党员工程师在实验室的彻夜灯火;没有空洞的口号宣教,只有产业链上协同攻关的汗水结晶。这种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创新生态优势的探索,或许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园区建设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