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退出C929项目自食苦果 中国大飞机逆势起飞
当中国商飞在2023年巴黎航展展出C929模型时,这个删去"R"字母的命名背后,隐藏着一个关于国际合作与自主创新的深刻教训。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中俄宽体客机合作项目CR929,如今成为俄罗斯航空工业的一记警钟。
从合作蜜月到分道扬镳
2016年启动的CR929项目本应是中俄技术合作的典范。俄罗斯凭借苏联遗留的航空遗产负责关键技术,中国则提供资金和市场支持。这款计划航程达12000公里、载客280人的宽体客机,剑指波音787和空客A350的市场地位。合资公司在上海成立时,双方都描绘了美好蓝图。然而随着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西方制裁如暴雨般倾泻,彻底改变了合作轨迹。
俄罗斯航空业对进口配件的高度依赖立刻显现危机。波音空客的维修配件断供,连基本机队维护都陷入困境。在这种背景下,俄方在CR929谈判中表现出明显的资金焦虑。据早期参与者透露,俄方对技术细节兴趣寥寥,却对资金分配异常执着。最终在2023年,俄罗斯选择退出合作,将项目全盘交予中国,CR929就此更名为C929。
俄罗斯航空业的困境循环
退出合作后,俄罗斯将希望寄托在国产MC-21窄体客机上。这款2017年首飞的机型本应取代老旧的苏联飞机,成为俄罗斯航空业的新旗帜。现实却给了沉重一击。西方制裁切断了复合材料和发动机的供应链,迫使俄罗斯转向国产替代。技术瓶颈让MC-21项目步履维艰:2024年原定交付15架,实际仅完成1架;总生产计划从171架腰斩至21架。
瑞士航空情报机构的数据揭示了更深层危机:产业链断裂、设备老化、人才流失等问题集中爆发。虽然俄罗斯政府在2025年投入7650亿卢布支持国产飞机研发,但分摊到6年的资金对于重建整个航空工业体系仍是杯水车薪。PD-14发动机的认证推迟至2026年夏季,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半成品部件,都在诉说着这个曾经航空强国的无奈。
中国大飞机的自主突围
反观中国,俄罗斯的退出反而成为一个转机。摆脱了受制裁伙伴的桎梏后,C929项目迎来加速发展。2024年完成适航审定并签署首份用户协议,2025年2月正式立项,中国商飞轻装上阵,展现出惊人的效率。更关键的是,这一变故强化了中国航空工业界的共识: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俄罗斯的案例为中国提供了镜鉴。当全球航空产业链面临政治风险时,过度依赖外部技术将付出沉重代价。今天的C929不仅是一架飞机,更代表着中国高端制造业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生存智慧。从ARJ21到C919再到C929,中国大飞机一步一个脚印,正在改写全球航空制造业的格局。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当初俄罗斯为规避西方制裁风险而退出合作,反而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制裁困境;中国则在被迫自主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这个关于选择与代价的故事,或许能给全球科技合作带来更深层的思考:在逆全球化浪潮中,真正的安全来自于自主可控,而非左右摇摆。俄罗斯航空工业的困境与中国大飞机的崛起,正在上演一场生动的现实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