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展示的“重庆大轰炸”照片。记者 周尤 摄\视觉重庆 |
(上接1版)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展览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多样化展示手法,打造出沉浸式参观体验。一层展厅的唱片装置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本次展览设置的抗战歌曲点播台,观众可以通过屏幕点选《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经典曲目,大屏幕会同步播放相关影像。
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经典历史场景被实景还原,全息影像、透明展屏、AI交互等技术的运用,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年代。
负一层展厅扶梯旁的巨型照片墙上,通过光影明暗调节,5098张抗战老照片缓缓流转,最终勾勒出一个巨型火炬,象征着抗战烽火在祖国大地熊熊燃烧。这些照片反映了四亿五千万中国人民从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共计5098天的奋斗历程。
展览还注重细节呈现和个体叙事。赵一曼从被捕到英勇就义的详细档案、卢沟桥事变中牺牲的中共地下党员沈忠明的革命烈士证书等首次展出的展品,从细处展现了抗战英雄的家国大义。
展厅里的文创空间也人气爆棚。抗战主题徽章、冰箱贴、笔记本📓等文创产品受到追捧。
重庆印记
炸不垮的城,不服输的人
抗战时期,重庆是抗战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枢,是支撑全民族持久抗战的坚强堡垒。
展览中,记者发现了许多“重庆印记”——
“为保存民族工业,在爱国实业家的呼吁、推动下,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工矿企业在战火中开始大规模内迁……”讲解员的讲解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西迁运动,造就了重庆抗战兵工中心的地位。
全面抗战爆发后不到两年时间,华北、华东大片国土沦丧。重庆扼守夔巫天险,成为战略大后方,不仅是当时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军事中心,肩负着为前线提供武器弹药的重任。
汉阳兵工厂、上海兵工厂、金陵兵工厂、济南兵工厂、巩县兵工厂等一大批兵工厂相继西迁而来。在物料、装备短缺,生活清苦、头顶轰炸的艰险环境中,山城近十万兵工人争分夺秒“创造犀利的武器”。8年间,重庆供应了抗日军队所需三分之二的枪械、弹药。
这些展品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一张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公司参加战时运输的“民风轮”货船的照片,一张从河南迁至重庆的大型纺织厂豫丰纱厂的照片,一台重庆工厂生产弹药的机器……
展览对中共中央南方局作了详细介绍。展出了周恩来同志在南方局工作时所穿的马甲,以及1939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时红岩村的照片。
在负一楼展厅,有重庆大轰炸的相关展出内容。5张黑白的照片组合在一起,底部印有“重庆”二字。5张照片中,有1939年被炸成一片焦土的重庆街头,有处在一片火海的山城,有造成数千人窒息死亡的“六五”大隧道惨案,有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体,还有日机空袭后依然不屈的重庆人背影。
据《重庆市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名录》统计,1938年2月18日至1944年12月19日,重庆主城及其周边区县遭受了日机近万架次18000多枚炸弹的轰炸,直接伤亡32000多人,房屋毁损17000多幢。
然而,日军的轰炸未能摧毁山城,正如展出的那张“重庆人不屈背影”照片所表达的:无论经历多少苦难,乐观的重庆人倔强地活着,就像街道两旁的黄葛树一样,生动诠释什么是“炸不垮的城,不服输的人”。
观众共鸣
以史为鉴,吾辈自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循着展览的路线,从黑暗走到光明,心里越来越敞亮。”60岁的游客孙先生特意从北京海淀区赶来观展。“逼真的场景让人揪心,但穿过这段沉重的记忆,等待我们的终究是胜利的曙光。”孙先生说。
参观结束后,记者在观众留言簿里发现了许多游客留下的心声。这些笔记或工整或稚嫩,但流淌的都是真挚的情感、深刻的觉悟——
9岁的小观众杨涵喆,一笔一画地写下:“我会好好学习,多读书,长大后为祖国添一份力。”
教师石莲写道:“今日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感恩为中国革命付出青春、热血的仁人志士。我在平凡的岗位也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来自新疆的游客唐全中今年75岁,参观结束后,他久久站立在展厅不愿离去。“勿忘国耻、牢记历史。”他深情地说:“希望吾辈勇于创新,发愤图强,捍卫中华之盛世。”
“硝烟虽散,历史永存。”一名青年在留言簿上郑重落笔:“愿我们永远铭记,以史为鉴,让和平之花常开不败,伟大的中华民族万岁!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