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机器人️何以惊艳世界赛场
本报记者探寻背后的力量—— 千余家企业协作共生
和“微米级”零部件较真 本报记者 王晶
浙江机器人️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 倪雁强 摄 |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里的零售机器人️ 王晶 摄 |
扫一扫 看专题 |
“从长远来看,没准这只是一个小火苗,就像当初互联网的诞生一样。”杭州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曾在《》专访中,这样形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潜力。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浙江参赛的机器人️步伐轻快、出拳凌厉,还完成了高精度后空翻,关节转动误差不足0.5度。如此出色表现的背后,是浙江机器人️与数控机床产业集群的深度共生。
正是借助机器人️与数控机床产业集群的协同之力,浙江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小火苗”正发展成熊熊烈火——作为全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核心板块,该集群2024年营收达1288.7亿元,以平湖、温岭为核心区,联动杭州、宁波、嘉兴等6个协同区,构建起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完整生态。这片土地上,1200余家机床与机器人️企业协作共生,用“微米级较真”书写着资源小省向精密制造高地跃升的故事。
剖析浙江机器人️:
里面藏着“微米级较真”
机器人️在世界赛场完成后空翻时,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这“看不见的精度”,全靠数控机床的“微米级较真”。
在浙江温岭这片制造业热土,北平机床(浙江)股份有限公司以五轴数控磨床领域的技术突破,书写着高端工业母机“进口替代”的篇章。
北平机床的优科车间里,PLUS1五轴数控磨床正加工人形机器人️的谐波减速机齿轮刀具,检测仪器屏幕上的数字稳定在0.01微米——这相当于发丝直径的万分之一。“齿轮啮合差5微米的话,机器人️就会‘打趔趄’。”技术人员拿起加工后的齿轮刀具,其表面堪比镜面,“我们用随动磨削算法,让砂轮像‘指尖绣花’一样贴合齿形,这以前只有德国、瑞士的设备能做到。”
机器人️的“关节动力”来自浙江三凯机电的谐波减速机,这款直径仅1.2厘米的部件能在狭小空间里实现30~500倍减速比。“柔轮齿形偏差超过3微米,就会导致传动误差累积。”在温岭生产基地,企业研发负责人向记者展示显微镜🔬下的齿形,“我们通过18道工序将误差锁死在2微米内。”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三凯的减速机在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稳居领先阵营,技术与市场认可度均处于行业前列。
机器人️“大脑”——控制器,作为核心部件,直接决定机器人️的性能与智能化水平。在钱江机器人️的智能化生产车间,自主研发的控制器正精准驱动机器人️手臂,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焊接任务。钱江机器人️营销总监郑玲洋透露,有客户曾在采购时对国产机器人️的可靠性存疑,认为“国产设备或许勉强能用两年”。然而,一台钱江机器人️在该客户企业连续五年每日20小时无间断稳定运行,实现“零故障”,彻底打消了客户的顾虑,“该企业反馈说,国产机器人️系统更懂得中国焊接工艺的实际需求。”
钱江机器人️研发副总裁周文彪透露,目前,钱江机器人️控制系统已实现全面自主研发,深度应用于国内多个制造业领域,更成功进军国际市场。
机床的“眼睛”——光栅尺一度全靠进口,如今本地配套率达到70%。在浙江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的推动下,长春禹衡光学的研发总部在温岭落地。“高端光栅尺能将旋转角度分成千万等份,控制精度达微秒级。”中心副主任武建伟指着测试数据说。
解译产业密码:
创新枢纽加集群协同
在浙江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的实验室里,一台五轴机床正在进行“温度补偿”测试——切削产生的热量会影响机床的加工精度,而系统能实时修正误差,稳定了机床加工精度。“这是我们联合西安交大开发的算法,解决了机床热稳定性的行业难题。”武建伟说。
作为省级十大技术创新中心之一,这里汇聚了谭建荣、蒋庄德等院士团队,聚焦机床数字化设计、数控系统、核心功能部件等“卡脖子”领域。成立两年间,中心已争取到7个国家级项目,有三位国家级人才全职加入。“我们帮企业将电主轴转速一再提升,原来依赖进口的部件,现在温岭本地就能造。”武建伟介绍,中心还在与一个航天航空项目对接,若成功,将进一步完善温岭中高端机床的产业链。在创新中心的助力下,去年,浙东工业母机集群还入选了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则在宁波搭建起了另一座“创新桥梁”。由浙江大学熊蓉团队牵头,该中心整合产学研资源,在运动控制、人机交互、导航与感知领域突破多项核心技术。“我们开发‘柔性抓取’算法,让机器人️像人一样抓取柔软的布料,末端重复定位精度达到0.1mm。”中心产品总监韩福长介绍,在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中心展示了全新构型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三大落地案例,发布了首创的生成式多地形行走模型。
集群的协同优势,体现在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度联动中。以核心区为依托,汇聚数量众多的机床及机器人️企业,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生态,本地配套能力显著提升。这种产业集聚效应,有效缩短了供应链响应时间,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在成本控制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早上接到的机器人️订单,下午就能用本地部件组装出专用机床,基本上3天内能完成交付。”温岭某机床企业负责人表示。
探寻应用轨迹:
精密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这些在实验室和赛场上锤炼的“精密基因”,也在悄悄改写着普通人的生活。
在光伏电站的硅片生产车间,“微米级雕刻家”——晶圆切割机器人️正大显身手。它用比头发丝(约80微米)还细的金刚线,在比纸还薄(200微米)的硅片上高速切割,精度可达几微米,相当于在1毫米宽度内刻出上百条线而不崩裂。其超高速视觉识别和微米级运动控制能力,直接决定了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让家家户户的屋顶光伏板发电更高效。
芯片制造的无尘室里,“磁悬浮舞者”——半导体真空传输机器人️正“悬浮”搬运价值连城的晶圆,全程无摩擦粉尘、无润滑油污染,就像在无重力的太空舱里用“意念”操控玻璃艺术品一样。这项打破国外垄断的技术,让我们的手机、电脑运算更快、功耗更低。
重工业车间里,超高功率激光切割数控机床堪称“切割大师”,数万瓦功率的激光束能瞬间熔化数十毫米厚的钢板、铝合金,照着电脑设计的图案精准切割,边缘光滑如镜。切出的新能源汽车车身、船舶部件精度极高,让我们的交通工具更安全、更节能。
这些技术,我们也许难以直接看到,但能在渐渐提升的生活品质中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