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能力连续3年保持全国第4,国家实验室、国际大科学计划、国家大科学装置均实现“零”的突破,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加速升级改造,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坚持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加快建设创新浙江,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强劲动力。
如何以基础研究引领技术创新突破?如何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如何以系统变革促成“两新”不断实现“双向奔赴”?在8月15日召开的浙江省政协“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创新浙江”专题协商会上,政协委员、院士专家、企业家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描绘“创新浙江”的发展新图景。
■ 傅静之
人才集聚
点燃融合星火
神舟飞船降落伞的伞绳、深海系泊用的特种缆绳、新一代人造血管、航空级玻璃纤维棉毡……这些“上天入海进人体”的高科技产品,正是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纺织品产业用转化成果的缩影。近年来,创新中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成3个中试验证中心和6万平方米中试基地,与行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共建19个企业联合实验室,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学校长陈文兴建议,将产业需求融入教育全过程,打造像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这样的产教融合育人平台,重塑实践育人场景;建立“项目制”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企业需求—科研课题—人才培养—就业输送”闭环,精准培育地方产业急需的高层次技术人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吸引和培养AI人才,已然成为未来产业创新的关键要素之一。省政协委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吴卿建议,支持高校将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深度嵌入区域产业生态,联合头部企业建好“产业学院”;进一步加强省人工智能学院建设,不断深化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着力打造AI人才成长“孵化器”和“蓄水池”,使人才成为智能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量。
“独行快,众行远。”浙江在人工智能及算力领域的探索,若要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推进,离不开长三角一体化所构建“科创共同体”的协同赋能与“人才自由港”的活力加持。省政协委员、浙江金马逊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伟明认为,浙江作为先行区,应率先打通人才流动堵点,构建高效共享生态圈;同时,完善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人才流动绩效评价体系,为“双向奔赴”提供持续动力。
成果转化
锻造融合引擎
近日,浙江正式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亮出了努力打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高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助推器”,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主战场”。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郑瑶认为,要锚定产业应用导向,聚焦“四个面向”凝练“真科学问题”,制定“十五五”基础研究战略规划,设立“产业应用技术专项”;制定省级科创平台建设专项规划,推动更多平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提高科技供给质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房建成,最近正带领团队开展“产业—技术—科学”的全链条协同创新模式探索,以企业应用场景驱动成果转化、以基础研究引领技术突破。房建成建议,企业、中试平台、校院所之间应面向产业需求开展合作,打造三位一体的深度融合创新链,从产业体系、支撑体系及创新体系全链条推进。
作为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今年以来,云深处科技自主研发的机器狗产品,已在极端复杂环境移动、人机协同作业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公司创始人、CEO朱秋国建议,建立省级专利转化“风险池”,将机器人️、具身智能等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纳入省级“先用后转”成果池;推行“场景创新券”制度,同步开放智慧街区、地下管廊等多类型政府管理场景。
如何打通从概念到市场、从样品到产品的两个“关键一公里”?省政协委员、西湖大学副校长仇旻认为,浙江应率先试点打造一个“转化枢纽”,贯通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提高融合效率,进而聚路成网,形成更高效的资源配置和更丰富的创新生态。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德尚韵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孔德兴建议,加速成果转化,以场景创新反哺产业升级,推广超声AI普惠技术,依托交叉学科突破的智能诊断算法,帮助解决基层医疗“医生不足、漏误诊”等困难。
生态优化
激活融合动脉
“科技副总”进企业,“产业教授”入高校,彼此双向奔赴;“百名博导带团队进企业研究院 百家企业研究院带项目进高校”即将启动……放眼如今的之江大地,“两新”深度融合正不断掀起新浪潮。
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如申认为,深化融合之道,筑牢“创新浙江”的根基,关键在于构建起“雨林式”生态,打造生机勃勃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他建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科技骨干企业更多地参与国家科技战略规划、承担更多科技攻关任务,打通产学研用“经脉”,加速技术转化;鼓励企业更深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无论是从研发端集聚浙江大学、西湖大学、良渚实验室等机构,还是在产业端形成涵盖原料药、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的产业集群,在生物医药领域,浙江大有潜力可挖。
全国政协委员、良渚实验室主任欧阳宏伟建议,完善金融支撑,设立概念验证基金、投早投小基金解决“第一桶金”融资难,建立可在各轮次定价领投的国有基金以及为拟上市企业提供关键基石投资的产业基金,吸引民间资本构建全周期融资体系。
作为省内光电制造领域的链主企业代表,舜宇集团董事长叶辽宁从政企协同等角度,提出了打造光电智造浙江新标杆的实践路径与创新思考。他建议,围绕光电、集成电路等标志性产业链,由链主企业主导、联合地方政府及高校院所,组建新型产业研究院;同时,强化政策协同精准助力,定期收集企业需求清单,确保资源精准匹配创新全周期。
人工智能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存储产业的基础支撑。杭州市滨江区政协委员、杭州宏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杨柳建议,打造存储产业链集群,推动系统厂商向中游模组企业开放测试模型,形成“技术优化—销量提升—成本下降”的正向循环,实现从“单点国产替代”到“系统级自主可控”的跃升。
钱塘潮起,千帆竞发;之江大地,创新潮涌。协商会上,大家为加快创新浙江建设集众智、谋良策、聚共识,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更精彩的浙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