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中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以“覆盖率”为核心目标: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到各类HIS、LIS系统的全面部署,“数字化”成为医疗改革的关键词。
但当系统遍地开花、数据逐步沉淀时,新问题接踵而至:数据沉睡、业务割裂、协同不足、运营价值低。
德勤《2025年中国智慧医疗行业白皮书》指出,我国智慧医疗建设已历经三个阶段:院内管理信息化(以 HIS 为核心)—医疗数据信息化(电子病历、互联网医院兴起)—医疗生态智慧化(推动区域互联互通,明确智慧医院标准)。然而,在进入“医疗生态智慧化”阶段后,院内院间互联互通仍受阻,跨机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能力不足,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短板。
下一阶段的竞争,不再是“有没有”,而是“能不能用、好不好用、能不能协同”。
行业现状:覆盖率高,但运营价值低1. 系统建成≠协同运营
白皮书显示,电子病历已成为 86.16% 医疗机构的首要建设系统,但由于接口不统一、数据标准不一,跨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依然难以互认,基层转诊中重复检查、纸质传单的现象依旧普遍,数字化的红利远未释放。
2. 多平台割裂,重复建设普遍
县域医共体、市级区域平台、公卫信息系统等并行建设,导致接口复杂、标准不一。白皮书指出,院间互联互通不足,已成为“智慧医疗落地”的现实瓶颈。
3. 慢病与老龄化矛盾加剧
中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22 年),预计 2035 年进入超高龄社会。慢病患者人数持续攀升,对基层随访、康复护理、主动健康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但多数区域平台仍停留在信息存储,缺乏实时采集与智能干预能力。
政策趋势:从“数字建造”走向“数智协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体系,推动医疗资源下沉与分级诊疗联动。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南》(住建部)强调:城市医疗应与公共卫生、应急、养老形成一体化治理。
智慧医疗评价体系(2025版)新增“智能协同”指标,考核区域平台跨机构数据共享率、业务闭环率、智能决策应用水平。
核心趋势:区域平台必须实现数据即服务、AI即能力、协同即常态,才能支撑政策目标。
数字化后的三大运营短板1. 数据沉睡
多源数据分散在不同系统,缺乏统一治理与实时更新机制(阿里云《2025医疗健康行业AI应用白皮书》)。
2. 协同不足
医共体转诊、质控监管、医保结算流程无法无缝联动,跨机构业务断点多。
3. 智能缺位
AI应用停留在单点试点(影像、语音质检等),缺乏平台级智能运营能力,难以支撑区域级健康管理。
智能运营的核心要素:全域数据 + AI中台 + 业务协同1. 全域数据中枢
打通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公共卫生、医保等数据,实现唯一身份、动态更新、实时采集。
依据白皮书建议,数据治理需遵循最小数据集原则与多源异构标准化融合,避免重复采集、提高数据可用性。
2. AI中台能力
支持多模态数据融合(影像、基因、临床、穿戴设备)。
提供可插拔模型(慢病预测、质控、主动健康干预)。
构建知识图谱与安全沙箱,确保AI可信、可解释。
3. 业务协同引擎
实现医共体转诊、分级诊疗、质控监管、医保结算一体化闭环。
以场景驱动(慢病管理、急救调度、公共卫生应急),支持政府、医院、基层三方协作。
行业实践:星之湖Nova G的路径Nova G平台以云原生架构 + AI中台 + 统一数据治理为核心,契合智能运营需求。
统一标准:跨医疗、公卫、医保多部门数据对接,解决接口割裂难题。
智能协作:居民健康画像 + 慢病预测 + 风险预警,辅助基层医生决策。
弹性部署:省级统筹、地市/县域落地均可适配本地政务云/混合云/私有云等多种环境。
实践成效:在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项目中,Nova G实现跨县域慢病随访率提升30%、重复检查率下降15%,为政府节省运营成本并提升患者体验。
Nova G解决方案产品视图
未来展望:从区域平台到区域健康运营未来变革将迈向主动健康、多部门协同、AI大模型赋能。星之湖不仅是平台提供者,更是区域智能运营生态的共建者与赋能者。
从“数字覆盖”到“智能运营”,中国区域医疗正站在一次深刻变革的前夜。
技术不再是最大障碍,关键是如何让数据流动、AI融入业务、协同成为常态。
德勤《2025年中国智慧医疗行业白皮书》指出,智能运营将成为智慧医疗评价的核心标准,谁能率先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全域协同,谁就能在区域医疗竞争中领先一步。
星之湖愿与行业同行,共同探索这一变革,让智能真正服务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