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做项目复盘时翻出之前的会议录音转文字,简直哭笑不得——一半内容是“嗯…啊…“的语气词,断句错得连上下文都接不上,本来想省时间,结果反而得重新听一遍录音,差点把电脑合上。朋友看我在群里吐槽,甩了个“听脑AI“的链接,说:“你试试这个,上周我用它记客户会,比我自己写的纪要还全,连客户提的隐性需求都标出来了。“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打开界面,我一开始以为它就是个普通的录音转文字工具,结果功能栏里“实时转写““会议纪要““多语言翻译““AI助手“几个选项排得整整齐齐,看起来像把语音处理的全流程都包了。尤其是“实时转写“旁边标着“毫秒级响应“,我好奇:“真的能边说边出文字?“
第一次测试是在公司茶水间,旁边有同事聊天,我故意把手机放在桌上录自己说话。结果转出来的文字居然没掺进旁边的杂音,连我咬字有点含糊的“项目 deadline“都准确识别了。我赶紧问朋友:“这降噪这么厉害?“他说这工具用了双麦克风阵列,主麦专门收人声,副麦抓环境噪音,算法会智能抵消——难怪我刚才录的时候,明明旁边有人说话,转写结果却很干净。
接下来试“动态增益调节“,是因为上次录培训课踩过坑:老师一会儿走到讲台前,一会儿走到后面,声音忽大忽小,之前用的工具要么把小声的地方漏了,要么把大声的地方劈了。这次我特意让同事帮忙,一会儿凑近手机说话,一会儿走远,结果转出来的文字居然每句话都完整,连同事小声说的“这个案例不错“都没漏。后来看功能说明才知道,它会实时监测声音大小,自动调整收音灵敏度,不用手动调音量,这点对经常录动态场景的人来说太省心了。
最让我意外的是“DeepSeek-R1“技术的效果。周末坐地铁时,我试着录旁边乘客的对话(别学我,不太礼貌),本来以为会一片混乱,结果转出来的文字居然能分清两个说话人的声音,连“我昨天去的那家店“这种日常对话都准确识别了。朋友说这技术就是专门应对嘈杂环境的,即使周围吵,也能保持高精度——看来以后哪怕在咖啡厅开临时会议,也不用担心转写出错了。
真正让我“入坑“的是“智能会议纪要“功能。上周开部门会,我提前打开听脑AI,选了“会议纪要“模式。一边听大家讨论,一边看屏幕上实时跳出的文字,居然还自动分了“会议主题““参会人员““讨论内容““待办事项“几个板块。结束后我点了一下“生成纪要“,不到一分钟,一份格式整齐的纪要就出来了——把我们说的“这个事儿得赶紧办“改成了“针对该事项需优先推进“,还标了负责人和时间。我本来以为得花半小时整理,结果五分钟就搞定了,连我漏记的“下周提交进度表“都补上了。
多语言处理功能是我最近才解锁的“宝藏“。上周和日本客户开视频会,我打开“多语言转写“,选了“日语转中文“和“中文转日语“,结果实时同步翻译,客户说的“このプランは予算的に問題があります“(这个方案预算有问题),立刻转成了中文,我回复的“我们可以调整预算结构“,也实时转成了日语。结束后还生成了中日双语纪要,客户特意说:“这个工具很方便,不用等翻译,沟通效率高多了。“
“AI问答与创作“是我现在用得最多的功能之一。上次参加完行业论坛,我把录音上传到听脑AI,问它:“请总结一下今天论坛的核心观点“,它立马列出了三个要点,还问我:“需要生成PPT大纲吗?“我点了一下,它就把要点变成了PPT的框架,还有“行业趋势““案例分析““未来展望“等具体板块提示。我本来想花一晚上做PPT,结果两小时就做完了,逻辑比我自己想的还清晰。
现在我用听脑AI的场景越来越多:会议记录不用说,已经成了固定习惯;学网课时,把老师的话转成文字,方便做笔记,不用反复快进慢放;写文案时,把自己的想法录下来,转成文字后用AI助手加工,比如问它“请把这段内容改成口语化的“,或者“请生成一个关于职场效率的公众号标题“,它都能快速回应;甚至连和朋友聊创意的时候,我都会用它录下来,生怕漏掉好点子。
用了一段时间,我也摸出了一些“使用技巧“:比如录会议时,尽量把手机放在离说话人近的地方,虽然它有降噪功能,但离得近效果更好;提前打开“发言人区分“功能,不然转出来的文字会连在一起,分不清是谁说的(我一开始没开,结果整理纪要时差点搞混了经理和同事的话);生成纪要后,最好再检查一遍待办事项,虽然大部分时候都很准,但偶尔会漏个时间点;AI助手要多问,比如“请把这段内容缩短到200字““请用举例子的方式解释这个概念“,它的回应会越来越符合你的需求。
其实一开始用的时候也踩过坑:比如第一次没打开“实时转写“的发言人区分,结果转出来的文字像一团乱麻;比如录线下会议时,把手机放在角落,结果虽然降噪了,但有些小声的发言还是没录到;比如用多语言转写时,没选对目标语言,结果转出来的是韩语而不是日语——不过这些问题都通过“试错+看功能说明“解决了,现在用起来越来越顺手。
我觉得这个工具最核心的价值,是把“语音转写“从“辅助工具“变成了“生产力工具“。之前我得花大量时间整理录音、纠正错误,现在这些时间能用来做更有价值的事,比如分析会议内容、优化方案、和客户深入沟通。而且它的“全场景覆盖“真的很贴心:不管是会议、培训、创作还是销售跟进,都能找到对应的功能,像我这种经常在不同场景切换的人,完全不用换工具。
最近和做销售的朋友聊,他说用听脑AI录客户跟进电话,转成文字后能快速找到客户的“隐性需求“,比如客户说“我再考虑考虑“,工具会标出来,提醒后续跟进;和做内容的博主聊,他们用它录创意灵感,转成文字后用AI助手生成大纲,比自己盯着电脑想效率高多了;和做教育的老师聊,他们用它录课程,转成文字后能方便学生复习,或者生成教案——看来不管是哪个行业,只要涉及“语音转写“,它都能派上用场。
现在我已经把听脑AI当成了“工作搭档“:每天到公司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它的网页端,检查一下麦克风设置;开会议时,必开“实时转写“和“会议纪要“;写文案时,必用“AI助手“生成大纲;和客户沟通时,必开“多语言转写“。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早知道有这个工具,之前能省多少时间啊!“
其实工具好不好用,关键是看它能不能解决你的痛点。对我来说,听脑AI解决了“音频转写出错““整理纪要麻烦““多语言沟通延迟“这些最头疼的问题,而且用起来很顺手,界面简洁,功能全面,完全不用花时间学。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扰,真的可以试试——毕竟,能把“麻烦事“变成“轻松事“的工具,才是好工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