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有些消息看着就让人心里一紧:以前说中国造不出高端『芯片』设备,现在风向突然就反过来了。你琢磨琢磨,这里面的弯子到底绕在哪?
我先说个背景。过去十几年,光刻机几乎是被ASML一家压着,EUV光刻机被称作顶级技术护城河,美国还专门搞禁令卡脖子。2023年ASML因为禁令取消了对中国的23台EUV光刻机订单(数据来源:路透社2023年12月报道)。
结果一年不到,消息里说中国这边已经交付了10纳米级别的设备,还是用纳米压印这条路线。这个点很关键,因为纳米压印本来在学术界就有研究,但一直被认为难大规模落地,没想到现在真有人把它商业化了。
我查了下资料,全球光刻机市场主要由ASML、尼康、佳能三家控制,其中ASML市占率超过80%(数据来源:Statista 2023)。佳能确实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机型,单台产能大概是每小时150片晶圆。这个数字是真实的。
国内如果能把良率拉到94%,并且每小时450片,那就是直接三倍效率的提升。就算只对比产能,也足以让厂商重新算账。
另外一个细节是供应链。光刻机不是单一设备,它涉及镜头、光源、光刻胶。蔡司的镜头几乎垄断高端市场,日本的JSR控制光刻胶大部分份额。2024年中国光刻胶进口额仍然接近200亿元人民币(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2024年统计)。
现在国内企业比如晶瑞电材、安集微电子在材料上逐步突破,如果成本真能降到三分之一,那就是价格优势压过去,不是靠补贴,而是靠实打实的制造环节优化。
我还注意到一个趋势。2024年华为在内部会议上披露,『芯片』自给率目标要在未来三到五年提升到70%以上(数据来源:财新2024年报道)。
比亚迪去年也宣布扩充『半导体』产线,主要是车规级『芯片』。中芯国际在财报里明确写过,国内订单已经超过八成,这个数字是真实披露的(数据来源:中芯国际2024年三季报)。你把这些点连起来,就会发现一个逻辑:不是单靠某个设备突破,而是整个产业链往国产替代在挤。
但问题也摆在这。ASML的EUV光刻机依旧是目前唯一成熟能稳定量产7纳米以下工艺的设备(数据来源:彭博社2024年4月报道)。
纳米压印能不能真正顶替EUV,这里面有工艺复杂性、量产稳定性、模具寿命这些硬指标。就算性能数据看上去亮眼,也得经过几年市场验证。要不然为什么台积电、三星还没直接转这条路线?所以欧美厂商慌是慌,但未必立刻崩盘。
不过心态的变化是真的。2023年还是美国拉着盟友限制出口,结果2024年荷兰因为压力放宽部分DUV设备的出口范围(数据来源:路透社2024年9月报道)。而ASML CEO彼得·温宁克确实多次强调,中国市场占他们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这部分丢了,日子肯定不好过。欧美厂商现在回头想起中国市场不可或缺,但市场已经变了味。
我在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国产设备真能把价格打到四成,效率还更高,那对国内企业来说就是算账问题。买谁的设备?产能、成本、交付周期,谁合适就选谁。那时候欧美厂商再打技术封锁,就像自己给自己挖坑。
可另一头也这个行业不是一蹴而就的。ASML研发EUV光刻机花了二十年,投入数百亿欧元💶。国内的纳米压印设备现在刚起步,大规模验证还在路上。如果真要形成替代效应,至少得三到五年时间。但这三到五年,就是窗口期。国内厂商敢下单,敢试产,就是抢时间。
我倒不是说这场仗中国已经彻底赢了,只是感觉欧美在心态上已经有裂痕了。以前是高高在上,现在是怕失去市场。你要问我,『芯片』这个事最终拼的是什么?我觉得拼的就是能不能用合适的成本把合适的产品推出来。谁能让客户愿意掏钱,谁就有话语权。
我现在就纳闷一个事,如果有一天,欧美厂商真的把价格打下来,和国产设备拼成本,那国内厂商还会不会坚持买本土的?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