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9日,贵州首个数据开发利用加工基地在贵阳正式揭牌。才刚满三个月,这个“新生儿”已经展现出惊人的活力——一批批标注完成的数据正“奔赴”自动驾驶、智慧港口、政务服务等领域,订单迅速突破500万元!
“我们正在做的,是让机器更懂人,让数据会说话。”基地运营负责人孙康介绍,在自动化港口管理场景中,通过精准标注吊车、集卡、叉车等设备的运动状态,AI可以提前预测风险、自动刹车,避免碰撞发生。“就像给港口装上了‘智慧安全员’。”
作为贵州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中的“先行示范区”,该基地由贵州大数据集团、白云区政府与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三方联合共建,依托“一园多基地”模式快速成长,真正做到“高质量、高效率、高可信”。
怎么保障数据供给方、加工方的权益?基地在“确权、流通、收益分配”等环节做出前沿探索,为数据合规流通“铺路搭桥”。不少企业已申请成为二级数据开发主体,参与政府与公共数据的深度开发利用。
更让人惊喜的是,数据标注不仅是“技术活”,还是“民生工程”。你也许已经体验过“贵人智办”AI政务助手,自5月上线以来,正在变得更聪明、更贴心。背后正是基地标注员们对海量政务事项数据进行精细处理,让老百姓办事“边聊边办”,真正实现了“一触即达”。
正值数博会,基地也向全国发出“英雄帖”:“欢迎更多伙伴加入,咱们一起把贵州打造成全国数据标注新高地!”目标很明确:2027年,营收破亿!
从智能政务到自动驾驶,从医疗辅助到港口管理,数据标注虽在“幕后”,却正悄然改变每个人的生活。贵州这座基地,正在用速度和实效,告诉我们——“数据经济,真的来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丹灵
编辑 李娟
二审 杨韬
三审 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