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个线下沙龙,嘉宾讲得全是干货,我举着手机录了俩小时,回头想整理笔记时犯了难——手动打字得熬到半夜,要是能直接把录音转成可编辑的文字就好了!刚好朋友给我推了听脑AI,说“你试试这个,比你之前用的那些好用十倍”,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下了,结果用完直接被圈粉!
其实现在大家用语音的场景真的越来越多:微信里跟朋友发语音、会议上录发言、自己突然蹦出个灵感用语音记下来,甚至连我妈跳完广场舞,都要对着手机说两句“今天的舞真带劲”。但语音这东西有个致命缺点——想找某句话得反复倒带,整理成文字又费时间。以前我也用过别的转文字工具,要么得翻半天找“转换”按钮,要么识别得乱七八糟,比如把“机器学习”转成“机器学期”,气得我当场卸载。直到用了听脑AI,才知道什么叫“科技改变生活”。
先说操作,真的简单到离谱!我这种连新手机都得琢磨半小时的人,打开APP居然一秒就会用——首页大大的“上传录音”按钮,点一下选文件,然后等着就行。大概5分钟吧,一个小时的录音就转好了,而且界面特干净,没有广告弹窗,也没有复杂的设置,我妈上次拿我手机试了下,居然自己就完成了转换,还跟我说“这比你教我用那个笔记APP简单多了”。
再说功能,它可不止“转文字”这么简单。比如“智能优化”,转出来的文字会自动去掉“嗯”“啊”“那个”之类的语气词,还有重复的内容(比如我录的时候总说“这个这个,我觉得……”,它直接改成“我觉得……”),省得我再手动删;还有“区分说话人”,会议里有几个人发言,它会标清楚“发言者1”“发言者2”,整理会议记录时不用猜是谁说的,直接按名字分类就行;转好的文字还能一键分享到微信、Notion或者备忘录📝,不用再复制粘贴半天,特省事。
最让我惊艳的是准确率和速度。以前用别的工具,转100个字得改20个,现在听脑AI转出来的文字,大概95%以上都没问题,连专业术语都能准确识别——上次我录了个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讲座,里面有“算法偏见”“数据隐私”这些词,它都没弄错。速度也快,我录了俩小时的沙龙内容,泡杯咖啡的功夫就转好了,比我手动打字快了至少三倍!
说到价值,它是真的帮我省了超多时间。以前整理录音得花一下午,现在几分钟就能搞定,剩下的时间我能多写篇文章,或者陪猫玩会儿。比如上周我去采访一个做乡村振兴的创业者,录了一个半小时,用听脑AI转成文字后,我只需要稍微调整下结构,就能写成一篇采访稿,比以前用键盘打快了一倍都不止。还有我妈,她喜欢写日记,但觉得用键盘麻烦,现在她用语音记日记,转成文字后存到手机里,有时候翻出来看,还跟我说“你看,这都是我当时的心情,比照片还管用”。
其实我最近还琢磨出了点新玩法——把转录的文字导入到Notion里,用AI生成思维导图,这样整理思路特清楚。比如上次我参加了个行业会议,转成文字后,导入Notion生成了会议要点和行动项,老板看了都夸我“整理得真快”。还有一次,我用语音记录了自己的写作思路,转成文字后导入到写作APP,很快就写成了一篇文章,比以前用键盘写顺多了。
当然啦,它也不是完美的。偶尔会有一点🕐️小卡顿,比如网络不好的时候,上传速度会慢一点🕐️,但只要网络恢复了,就会继续处理;还有一次,我在地铁里录了段语音,环境特别吵,识别率有点低,但后来我用了APP里的降噪功能,效果就好多了;另外,方言的识别率还有提升空间,比如我老家的闽南语,有时候会转错,但普通话的识别率是真的高,所以现在我尽量用普通话录音。
说到未来,我觉得这工具的应用场景能越来越广。比如学生上课,老师讲得快,来不及记笔记,用录音转文字就能把内容都保存下来,回头再复习;医生看病的时候,用语音记录病历,不用再对着电脑打字,能多花点时间跟病人沟通;记者跑现场,用语音记录采访内容,转成文字后很快就能写稿子,比用笔记本📓记高效多了。要是以后能加个实时转录功能,比如开会时一边讲一边转成文字,或者多语言识别(比如录英文转中文),那可就更方便了!
其实我觉得,像听脑AI这样的工具,最厉害的地方不是它的技术有多高级,而是它把复杂的技术变成了普通人都能用上的“生活助手”。以前我觉得AI离我很远,都是大企业用的,现在才发现,AI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转文字、拍照片修图、导航,这些都是AI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它让我不用再做那些重复、费力气的事情,能把更多时间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比如思考、创作、陪家人。
总的来说,听脑AI真的改变了我记录和整理信息的方式。它不仅节省了时间,提升了效率,还让我感受到了科技的温度——原来技术不是冰冷的,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轻松、更美好。要是你也有整理录音的麻烦,真的可以试试它,说不定会像我一样,被它的好用“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