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全红婵被AI技术“盗声卖蛋”,家人无奈维权,央视罕见发声! 一场针对公众人物的高科技骗局正在悄然发生。
最近,不少人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了全红婵“亲自推销土鸡蛋的视频。 视频中,“全红婵”声音真切,表情自然,说着“帮妈妈卖老家的土鸡蛋,给大家放福利”。 许多中老年粉丝信以为真,纷纷下单支持,收到的却是质量低劣甚至发臭的鸡蛋。
这并非全红婵或其家人真正参与的商业活动,而是骗子利用AI技术合成的虚假内容。 类似遭遇也发生在孙颖莎、王楚钦等奥运冠军身上。
全红婵的哥哥全进华在直播中无奈表示:“妹妹现在在训练基地,哪有时间卖鸡蛋? 那全是AI声音! 全平台铺天盖地都是这种切片,我现在一个个在告,都来不及。 ”家人的澄清显得苍白无力,因为骗子的数量远超他们的应对能力。
全红婵的家人一向珍惜她的名誉,甚至刻意与她的冠军光环保持距离。 他们的原则朴素而坚定,绝不消费女儿的名气。 全进华自己在直播销售家乡农产品时,也会小心强调:“我卖的是自己种的荔枝,跟我妹没关系。 ”
骗子们却利用技术手段,轻易越过了这道防线。
只需一段清晰的语音样本,短短十几秒就能“克隆”出以假乱真的合成声音。
这些骗局背后是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骗子们注册大量诸如“全妹福利号”、“婵宝小助理”之类的账号,盗用或伪造全红婵的家庭照片增加可信度。 他们使用账号矩阵进行系统化攻击,视频内容批量生产,极具迷惑性。
今日霍州曾报道,在某账号中,17条视频全都以“全红婵声音”为噱头推销土鸡蛋,其中一条点赞量高达1.1万,链接里的鸡蛋销量更是突破4.7万件。 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骗子们精准地锁定了目标人群,信息辨别能力相对较弱的中老年人。 他们利用公众对奥运冠军的喜爱和信任,编造“帮助家人”、“助农”等感人故事,使得骗局更难被识破。
当消费者发现上当受骗,愤怒往往错误地指向了全红婵和她的家人。 大量批评和指责涌向全红婵的社交媒体账号和家人的直播间。
对于正值发育关键期的全红婵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她本就因身体发育需要严格控制体重,训练压力巨大,现在还要分心应对这些从天而降的谣言。
法律专家指出,这类AI仿冒行为已经构成侵权。 我国民法典第1023条明确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 未经许可利用AI克隆、仿冒奥运冠军的声音直播带货牟利,属于违法行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表示:“利用人工智能合成的这些声音,如果能够使一般公众根据音色以及风格关联到特定自然人,就具有了法律上认定的可识别性,构成侵权行为。 ”
除了民事侵权,这种行为还可能涉嫌刑事犯罪。 如果商家诱导消费者购买高价、低质或不存在的商品,且骗取财物数额较大,就触犯了刑法,涉嫌诈骗罪。
针对AI技术滥用问题,相关部门已经采取措施。 今年3月,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对AI生成的文本、音频、图片、视频等内容添加显式标识。 该办法将于2025年9月1日正式实施。
中央网信办近期也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清朗·整治技术滥用专项行动,强化技术源头治理,清理整治违规应用程序,推动网站平台提升检测鉴伪能力。
平台监管责任同样不容忽视。 根据民法典第1197条规定,平台知道或应当知道用户利用其服务实施侵权行为而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侵权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专家建议,平台应建立健全对AI声音的审核和侵权举报机制,及时发现和拦截侵权、虚假、违法等内容。 技术上可以通过添加数字水印等方式为内容溯源提供依据。
全红婵的案例只是AI技术被滥用的一个缩影。 除了带货诈骗,还有一些自媒体博主克隆名人声音进行24小时语音直播,演员🎭️靳东是被仿冒最多的对象之一。 这种操作背后隐藏着另一个灰色产业链。
网络安全专家潘季明指出,通过仿冒名人进行直播不仅可以诱骗粉丝打赏获利,还能将普通账号迅速打造成高粉丝量账号,为后续牟利铺路。 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AI克隆声音与换脸技术结合,生成高度逼真的“数字人”实施诈骗,危害将更加严重。
技术的低门槛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以“声音克隆”为关键词搜索,能轻易找到大量相关教程和软件下载信息。 部分博主不仅详细演示操作过程,还直接提供软件资源。
这种骗局不仅骗取金钱,更消耗了整个社会的宝贵情感。
当一个出身寒门的天才运动员通过自身努力站上世界之巅,这本是激励人心的故事,但骗局正严重损害公众对于这种美好的信任。
央视的曝光为全红婵和家人带来了暂时的清白,但类似事件很可能再次发生。 这起事件提醒公众,在面对名人“带货”视频时,特别是涉及金钱交易时,需要保持警惕,验证真伪,避免上当受骗。
特别是家中有老年人的家庭,更需要提醒长辈辨别真伪,不要因为喜欢某个公众人物就轻信推销信息。 如果连奥运冠军的声音都能被冒用,普通人的声音安全同样可能受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