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专利局(EPO)与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联合发布的《海上风能专利洞察报告》,聚焦2002-2022年全球海上风能领域专利动态,揭示技术创新趋势、区域格局及核心方向,为行业发展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报告基于EPO专利数据库约1.7万项专利族分析,覆盖固定式/漂浮式基础、塔架、机械动力传输等七大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整体呈增长态势:2006-2012年激增,2014-2017年停滞,2017年后复苏,年均增长18%。26.7%为国际专利族(IPF),欧洲国家79%专利族为国际申请,美国64%,中国仅4%,反映中国聚焦本土市场,而欧美侧重全球布局。
区域与申请人方面,中国专利族占比52%居首,韩国(6%)、德国(5%)等紧随其后。国际专利族申请人中,丹麦维斯塔斯(309项)、德国西门子(206项)、丹麦西门子歌美飒领先,近5年RWE可再生能源等新晋企业跻身前五。欧洲在合作上更活跃,法国国际合作专利族最多,美国合作国家达24个。
技术领域各有特点。基础技术中,漂浮式基础成创新重点,2022年占基础领域专利80%,美国领先;固定式基础仍为主流,德国、荷兰、丹麦领先。塔架以钢管式为主,混凝土式和桁架式受关注,美国在钢管式、德丹在桁架式/混凝土式领先。机械动力传输以直接驱动式为主,2018-2022年占比80%,永磁同步发电机(PMSG)成首选,丹美德美主导。叶片与转子2017-2022年专利超此前15年总和,丹麦占比85%,回收技术专利增长显著。储能领域近四年专利增4倍,2022年达90项峰值,63%涉氢储能,美国领先。混合式发电系统2013年后专利下降,因海上风电成本降低削弱其必要性。电网与海底电缆领域,法国在海底电缆领先,德国、丹麦在电网技术突出,高压直流输电(HVDC)成80-150公里连接优选。
报告指出,海上风能是能源转型关键,未来需聚焦漂浮式基础、绿氢生产等方向,政策需加强产学研对话,推动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化,助力实现气候目标。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知识产权、数据隐私,只做内容的收集、整理及分享,报告内容来源于网络,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如对报告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