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杨一凡 校对 卢茜
这几年,各种“搭子”陆续进入你我生活。
它像一块灵活的拼图,可以随时切换,应对不同的场景。
搭子的数量越多,功能上就越显细分。
上班路上有顺路搭子、工作时间有咖啡搭子甚至从工位起身上厕所都能一个眼神找到心领神会的同伴。
工作搭子的关系轻巧高效、不必承诺过多,就能让人免于孤单。
然而最近,这种现代的职场关系也在被人们重新审视。
社交媒体上反向刮起一股“怀念初代同事”的风潮。
话题“有没有人懂初代同事的含金量”,登上微博热搜。
怀念“初代同事”“职场发小”,引发网友们的一轮集体怀旧。
所谓“初代同事”,就是你刚入职时一起摸爬滚打的那群人。
在很多人眼中,“职场发小”像一种白月光般的存在,含金量极高。
他们陪你度过最手忙脚乱的时期,见证过你最青涩的状态。
也共同经历了无数“加班吃外卖、抱怨甲方”的重要时刻。
有人形容:“初代同事像一圈量身定制的游泳圈,它未必能陪你游完全程,却决定了你敢不敢下水。”
在这段关系里,几乎没有什么钩心斗角。
网友形容这是一种“开裆裤式的关系”。
倒不是因为亲密到无话不谈,而是那种朴素的陪伴感。
初入职场,大家彼此都很稚嫩,第一次犯错、第一次加班、第一次被批评,都是和“初代同事”一起经历的。
第一次加班时,他陪你一起在工位上吃泡面;
第一次项目崩盘后,他在路边摊请你喝啤酒;
第一次出差时,他跟你一起吐槽酒店的自助早餐。
这些细节,基本只会发生在初入职场那几年。
等到大家都成长为“成熟职场人”,这种关系也就渐行渐远。
一个好的上班搭子,可以帮你减少工作中一半的烦恼。
一个好的职场发小,可以帮你抵御之后漫漫职场路遇到的所有挫折。
这种关系的珍贵,在于它几乎不可复制。
有人每天被初代同事骑小电驴带去上班,“后座的风里都是笑声”;
有人记得自己刚工作时的第一个生日蛋糕,是“初代同事”们凑钱买的。
这些细节会随着时间逐渐被淡忘, 它不算轰轰烈烈,却能在记忆深处被种下。
相比之下,如今职场搭子关系更像是成年人生活里的一种“应急补丁”。
办公室搭子精准、实用、高效,但难免少了些情感支撑。
这种关系被大家集体怀念,原因并不复杂。
原因之一,在于现在年轻人工作流动性变强了。
大家跳槽频率变高,“同事关系”的周期就会不断缩短。
三个月试用期,一年就换岗,两年换行业。
等你刚刚熟悉彼此,大家也就各奔东西。
原因之二,现代职场大家更看重生活边界感。
在“工作就是工作”的氛围下,很多人把同事当作“合作伙伴”,而不是“伙伴”。
效率至上,分工明确,对接工作用花名,项目结束群聊自动解散。
很少有人会在工作中夹杂私人情绪。
原因之三是现在的职场氛围真的变了。
早年的工作氛围,虽然有混乱,但也有松弛。
大家可以一起吐槽、聊八卦、互相抱怨甲方。
大家习惯了用办公软件沟通,拉视频会议对齐,很少有人会把真心话发在朋友圈里。
前阵子大家讨论“办公室搭子离职堪比一场小型分手”时,就曾引发过网友共鸣。
某种程度上,大家怀念“职场发小”的并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那种略显轻松的工作状态。
搭子是一种非常工具理性的关系,它解决了孤独,也避免了过度亲近。
而初代同事像一种随机发生的意外之喜,没法预设,一旦拥有,就能成为生活里重要的一页。
大家对“初代同事”的怀念,也是一种职场文化变化的倒影。
当工作越来越专业、边界越来越清晰,人们就会偶尔怀念那种昔日好友共患难的亲密感。
毕竟“搭子可以随时寻找,初代同事却一去不返。”
搭子是职场文化进化的产物,它轻巧、灵活、无压力,帮人们缓解了很多孤独。
但初代同事不同,他像一种职场里的童年玩伴,陪你从“不会游泳”到“敢跳下水”,见证你最笨拙的模样,也见证你一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