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型玻璃纤维风电叶片。(受访单位供图) |
崇山峻岭上,一排排“大风车”矗立。一片片百米长的风电叶片,宛如“钢铁巨人”的长臂随风舞动,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更是源源不断地将风能高效转化为绿色电能。
“大风车”上的风电叶片之所以“筋骨”强健,刚度、强度都很高,得益于一种关键材料——超高模量玻璃纤维的应用。别看这种纤维的单丝直径仅为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它却是推动风机大型化和提高发电效率的最大“功臣”。
8月28日,2024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正式揭晓,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际复材)等单位完成的“超大型高模量玻璃纤维风电叶片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必须啃下“硬骨头”
风电叶片是风电所需关键部件,风机的功率与风轮扫风面积成正比。简单说就是,要捕获更多风能、提高发电效率、降低每度电的成本,最有效途径就是制造更长的叶片。
从10多年前起,全球风电产业逐渐向风机大型化发展。然而,叶片长度的增加,会让重量和所承受风载急剧增加,进而导致叶片在工作中出现巨大弯曲变形。
要发展超长叶片,必须解决“刚度不足”和“重量失控”的技术难题。
“高模量玻璃纤维是一种刚度极高的增强材料,主要应用于风电叶片的主梁上。”国际复材董事长江凌介绍,高模量玻璃纤维的使用能大幅提升叶片的抗弯曲能力,保障超长叶片的安全性,同时有效减轻叶片重量和提升抗疲劳性能。
实际上,早在2010年,国际复材就成功研发出模量为90GPa(吉帕)的高模量玻璃纤维生产线,能生产长度90米的风电叶片,填补了国内高模量玻璃纤维产品空白。这一长度,已经是当时业内最高水平。
要往模量更高方向发展,让叶片达到百米级,很长时间内国际复材做不到,全球范围内也没有相关技术。
是否对百米级风电叶片发起攻关?这一道难题摆在了国际复材面前。
“这项研发投入大,风险大,但不搞这个研发的话,就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风险更大。”江凌坦言。
经过公司内部反复研判,国际复材最终决定:自主研发超高模量玻璃纤维,啃下这块“硬骨头”!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投入5000多万元,建立全新实验生产线,引进更多专业人才,组成新的攻坚团队……一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国际复材打响。
“通过产学研合作,我们陆续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尤其是在超高模量玻璃纤维配方设计开发、玻璃纤维表面处理技术、高玻纤含量拉挤板成型、超大型叶片设计及制造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项目负责人黄伟九说。
这并不容易。以超高模量玻璃纤维配方设计开发为例,团队耗时两年多,对百余组玻璃纤维配方进行了实验,才最终实现突破。
中试车间,项目团队在炎炎夏日,顶着50多摄氏度的高温,长时间蹲守在熔炉边上,寻找玻璃纤维“拉丝不成型”的原因……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底,项目团队研发生产出95GPa的超高模量玻璃纤维。2024年初,国际复材推出迭代升级产品,模量达到100GPa,以其制作的风电叶片长度可超过110米,即使在遭遇千吨拉力后,仍能瞬间复原;哪怕是在极端暴风雪天气中,也能抵御形变。
目前,该项目团队研发的主要产品已经获得英国劳氏(LR)、挪威船级社(DNV)、美国FDA、中国船级社等产品认证,形成国家标准20项和行业标准1项。
推广到航空航天等领域
目前,项目成果在国际复材、重庆风渡新材料有限公司、重庆重通成飞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和单位形成了高模量玻纤材料、风电叶片设计及制造等风电叶片全产业链。
“2024年底,我国风电能源占比达9.1%,已成为国家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随着风电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江凌介绍。
江凌表示,国际复材将持续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进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研究大尺寸风电叶片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材料疲劳、老化等长期性能模型,进一步开发超高模量玻璃纤维与碳纤维、芳纶纤维等高性能材料复合协同技术,推动我国风电行业的技术发展,助力重庆打造万亿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
据了解,项目团队研发的超高模量玻璃纤维还逐步推广应用到其他行业领域,比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光伏与基建、航空航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