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至8月30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与岭南数字人文实验室联合发起了一项重大的调研活动,旨在探索粤文化的起源与传播。这支由20多名跨学科专家和博硕士生组成的团队,沿着“西江-新兴江-漠阳江-鉴江”以及“南流江-北流江-西江”两条千年粤文化传播走廊,深入粤桂毗连地区的17个县市,利用数字技术和田野调研,揭开粤文化的神秘面纱。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首先与当地博物馆和文化馆对接,调阅地方志、族谱和碑刻等资料,然后深入村庄,采集代表性发音人的方言。通过使用无人机进行航拍,团队获取了大量的高清影像和方言音频,累计数据达到3个多T,极大丰富了粤方言文化知识库。
调研团队的首席专家侯兴泉教授在出发仪式上表示:“方言文化研究的根本在于田野,粤语和粤文化的研究不能坐井谈天。”这一观点强调了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亲身体验与观察,才能真正理解和还原粤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调研的某一段落,历史文献学者周正庆教授对广西合浦的考察尤为兴奋。合浦作为粤文化与海上丝路文化的交汇点,其历史文献虽然记载丰富,但对某些重要节点如石湾镇的描述却寥寥无几。调研组通过实地考察和无人机航拍,揭示了历史的变迁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展现了文献与田野调研相结合的巨大价值。
除了历史的探索,此次调研也体现了粤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历史地理专家郭声波教授指出,粤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多元交融的过程,受到不同族群和文化的影响。调研团队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深入考察,揭示了粤文化传播扩散的主要区域及其背后的历史脉络。
随着调研的深入,岭南数字人文实验室技术团队也在同步开发“岭南语言文化数智资源平台”。这个平台将汇集调研采集的三维村落模型、方言声纹和民俗影像,未来将为粤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调研结束后,多个地方政府部门表达了与团队长期合作的愿望,希望借助此次调研成果,推动地方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正如侯兴泉教授所总结的:“粤文化从未静止,它一直在路上。”这次调研不仅为粤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