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诞生之日起,智能手机就肩负着一项使命,成为能满足我们所有数字需求的口袋电脑。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它已经做到了:你可以在手机上写邮件、浏览网页,还能刷短视频、玩游戏……几乎涵盖了日常数字生活的方方面面。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会依赖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呢?答案很简单:大屏设备能提供更高效的工作体验。更大的屏幕意味着可以同时打开更多网页标签,切换起来更顺手;全尺寸实体键盘对于长时间打字来说,舒适度也远超逼仄的手机虚拟键盘;而且桌面操作系统的界面布局,本身就更适合多任务并行处理。
更重要的是,从健康办公的角度来看——抬头看着面前的屏幕,远比低头盯着手机屏幕要友好得多。不信?问问你的颈椎就知道了。这一点🕐️显而易见,对吧?
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智能手机的进步。如今的手机处理器性能,已经能媲美入门级笔记本📓电脑💻️(不谈架构,只论Geekbench跑分,骁龙8 Elite的单核和多核相当于英特尔Core i5-13600H);高质量的应用程序让用户可以直接在手机上创作、编辑社交媒体内容。我身边甚至有几个朋友完全没有电脑——他们经营着自己的外贸生意,却能仅通过手机完成所有线上推广工作。
由此可见,智能手机向全能的进化已完成一半——那下一步该怎么走?
折叠屏手机率先瞄准了智能手机工作流程中的一大痛点:屏幕尺寸。它不仅能让内容以更大尺寸呈现,还支持同屏运行2个、3个甚至5个应用程序,多任务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各大厂商仍在不断探索更便捷的多任务交互方式。比如OPPO和一加推出的“开放画布”模式,支持在屏幕上同时运行4个应用,只需轻轻一点🕐️,就能将任意一个应用切换为全屏显示;荣耀最新的MagicV5则推出了类似的“三应用多任务”功能,三个应用在屏幕上横向排布,点击屏幕左侧或右侧即可在全屏模式下切换应用。
这些功能固然实用,但如果有人不想用折叠屏手机呢?可能是不喜欢它的厚重,可能是担心屏幕寿命,也可能是觉得价格太高。没关系,因为智能手机的未来,还藏在另一个方向——桌面模式。
三星:桌面模式的先行者
虽然摩托罗拉ME860和微软Lumia 950 XL早年都曾推出过Laptop Dock扩展坞。但不得不说,三星才算一门心思瞄准了移动设备的这一未来方向。
2017年,三星推出GalaxyS8时,同步发布了DeX扩展坞(DeX Station)。那时的DeX同摩托罗拉和微软一样,不是三星手机内置的独立软件功能,用户需要随身携带一个小型扩展坞——坞站自带风扇为手机散热,还能通过接口为手机充电。
如今,DeX功能已不断升级。现在,你只需将Galaxy S25或Galaxy Z Fold 7通过USB-C接口连接到外接显示器,再搭配蓝牙键盘和鼠标,就能在显示器上获得完整的桌面级体验。
不过,由于其底层仍基于Android系统,使用时会存在一些小瑕疵——比如文本复制编辑的操作逻辑,或是鼠标指针的移动方式,都与传统Windows操作系统略有不同,但整体已能满足日常办公需求。
多年来,我一直很看好DeX功能。尽管外界对此仍有不少质疑,但在网上也能看到许多用户的正面反馈:学生群体用它灵活学习,经常外出的职场人则青睐它“文件随手机走”的便利性,无论在哪,只需简单连接设备,就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几乎无需切换成本。
如今,甚至还出现了一类新型便携产品——无硬件笔记本📓外壳。它只有屏幕、键盘和触控板,没有内置处理器等核心硬件,设计初衷就是与三星手机这样的设备搭配,通过DeX功能实现电脑般的使用体验。这种产品的优势很明显:价格更低、重量更轻,对于平时更习惯用手机处理事务的人来说,性价比极高。
谷歌:紧跟步伐发力桌面模式
时隔多年,谷歌终于也注意到了桌面模式的潜力。随着Android 16系统的推出,Pixel系列手机(Pixel8及以上机型)也新增了桌面模式(Desktop Mode)。顾名思义,它的功能与三星DeX类似,只需连接外接显示器,即可开启桌面级体验。
遗憾的是,目前该功能仅限Pixel机型使用。我个人希望,未来它能成为Android系统的通用功能,向所有手机开放。当然,硬件配置可能会成为限制因素,但至少中高端Android手机应该具备运行这一功能的能力。
苹果:在多任务路上慢半拍
相比三星和谷歌,苹果在让设备突破单一功能局限这件事上,向来显得有些迟缓——从iPad的发展历程中就能看出这一点🕐️。
2015年,首款iPad Pro发布,定位高端大屏平板,但当时这块12.9寸大屏幕能实现的多任务功能十分有限:仅支持侧拉(Slide Over)和分屏浏览(Split View)两种模式。直到现在,这两种模式仍未被所有应用适配,而且窗口只能固定在特定尺寸、特定位置,灵活性极低。
直到2022年,苹果才推出了全新的台前调度(Stage Manager)功能,支持窗口悬浮显示。但初期版本依然不够完善,窗口尺寸仍受限制,无法自由调整。直到2023年,台前调度才升级为支持自由悬浮的实用形态。
我也曾有两年只带一台iPad Pro出门,将它连接到带有显示器、鼠标和键盘的扩展坞,就能完成材料撰写工作——从这个角度看,设备全能化的未来已然到来。而且和三星平板的DeX功能一样,iPad无需外接显示器,只需开启台前调度,就能直接使用多窗口模式。
那iPhone呢?
iPhone的多任务进化史与iPad颇为相似。2014年,首款“Plus”机型iPhone 6 Plus发布,配备5.5英寸屏幕——以现在的标准看或许不算大,但考虑到当时的16:9屏幕比例,这款手机的实际宽度其实很可观。2018年iPhone XS Max推出后,屏幕尺寸进一步变大。
但这些大屏iPhone始终存在一个短板:在三星、LG、索尼等品牌早已将分屏或悬浮窗口作为默认功能的时代,iPhone却始终不支持这些多任务操作。
直到2025年,苹果才终于为iPhone加入了“画中画”(Picture in Picture)视频功能。虽然只是个基础功能,但聊胜于无,至少在iPhone 12 Pro Max那6.7寸的屏幕上,你可以一边刷抖音短视频,一边处理其他事情了。
按照这个进度,iPhone要支持台前调度模式,恐怕得等到2027年甚至2030年。尤其是目前苹果的重心,还放在兑现2025年3月承诺但久久未落地的AI功能上,多任务体验的升级大概率会被延后。
不过,也有可能是我想多了,或许iPhone是否支持桌面模式,对大家来说根本不是什么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