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自主创新已不仅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底座。《走向自主创新2:新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5年出版)一书,以深入细致的案例、系统清晰的逻辑,回答了一个关乎国家未来的核心命题——中国如何实现从“技术追赶”到“创新引领”的跨越。这不仅是一场技术能力的锤炼,更是一种制度能力的检验,也是一种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的深刻回望。
路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长期研究中国工业发展与技术创新政策,其代表作《走向自主创新》被广泛引用。在《走向自主创新2:新火》中,他延续了此前对技术自主权和制度动力机制的观察视角,在产业案例中展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与理论穿透力。书名中的“新火”,既象征技术的接力与延续,又隐喻制度的温度与耐力。在理性而深情的叙述中,我们看见了中国式创新路径的真实样貌,也重新思考了制度与技术之间复杂而密切的互动逻辑。
在中国高端制造的发展实践中,创新往往不是某一项“黑科技”的奇袭式突破,而是平台能力、组织协同、产业生态共同孕育的集体成果。正是这些多主体共同嵌入、协同耦合的机制,使创新走出了“点状突破”的传统逻辑,进入了“系统进化”的全新范式。
以高铁为例,我国高铁技术从引进到集成,从关键系统协同到标准制定,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创新路径。在这一过程中,平台型产品开发理念的深度应用,使中国企业能够在高度复杂的技术环境中组织起跨部门、跨单位的协同机制,形成了具备持续演化能力的技术体系。这种协同不仅提升了技术集成度,更推动了企业之间的专业分工与知识共享,让复杂技术实现了可控发展。从“买部件”到“造整车”,从“学技术”到“定标准”,背后依托的,是持续建设的平台能力、组织协同力和战略定力。这种系统工程导向,不仅增强了我国重大装备的自主可控能力,也推动了整个产业生态的升级与再造,推动中国制造从“中低端拼装”向“高端自主体系”跃升,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工业技术路径上的清晰图谱。
《走向自主创新2:新火》不是技术清单,更像是一份关于制度协同与组织动员的中国样本说明书。在每一次跨越“技术鸿沟”的背后都站着一整套能动的制度机制。技术并不只是冷冰冰的产品结构,它的生长和突破也受制于制度配置、组织形态以及政策环境的有效协同。
以核电领域为例,“华龙一号”的成功,得益于科研机构、设计院、工程公司和政策部门之间的协同攻关机制。这一跨行业、跨系统的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项目效率,也展现出中国制度在重大工程组织中的高度动员力与整合力。而这类协同不是凭空生成的,而是在长期建设中逐步沉淀出来的“制度资源”。
本书认为,中国的制度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保持战略目标的稳定性,二是统筹协作体系的执行力,三是政策工具的调整弹性。这些特征为中国创新体系的健康运行提供了坚实支撑。我们也因此更加理解,技术能力的背后,制度力同样不可或缺。自主创新要成功,必须制度跟得上、机制动得快、组织落得稳。
国有企业的创新,不是口号,也不是救急,它们是战略工程背后的“稳压器”,是把不确定性熬成经验的组织体。书中提到,无论是高铁系统的中国中车,还是显示面板产业的京东方,都是在全球产业环境极其不确定的背景下,选择了一条以长期投入换取技术主权的道路。特别是在京东方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家企业如何通过组织变革、技术整合与人才引进,逐步完成从技术引进者到路线制定者的角色转变。这一过程,体现的是国有企业所特有的战略耐力与系统整合能力。在技术投资回报周期长、市场风险高的领域,正是它们顶住了压力,承载起“为国家攻坚”的制度角色。可以说,它们不仅是产业链上的节点,更是创新链上的中枢。越是在关键时刻,越能看出国企制度优势的温度和厚度。
中国创新的底色,并非孤胆英雄式的灵光乍现,而是成千上万的工程师、管理者、研究者组成的学习型组织,用一次次试错和反馈堆出稳定的跃升。这种从经验中生长出的“组织学习能力”,是当代技术跃升的重要内核,也是制度优势的又一侧面体现。书中指出,“组织学习”是我国在多个技术领域实现跨代赶超的关键要素。从数控机床到显示技术,从轨道交通到核能设备,真正支撑技术突破的,往往不是某一场“关键战役”,而是漫长的积累与重复中的系统演化。
技术只是成果,组织是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适度容错、目标统一、人才稳定,更需要制度环境的协同支撑。这正是我们在理解中国式自主创新时不能忽略的非显性能力。如果说“新火”象征着突破,那么组织学习所提供的,就是那源源不断的“可燃之材”。真正的创新,烧的不是一瞬间的爆发力,而是长时间有节奏、有组织的热量释放。
“新火”不仅是成果的赞歌,更是精神的续写。书名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用脚步丈量出来的创新路径,也是中国制度力量的真实剪影。从高铁到核电,从制造到创造,中国的每一次跃迁,都凝聚着制度体系的稳健运行与组织能力的持续投入。书中那些技术平台、产品系统、研发机制,其实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制度画像与战略韧性。
这本书以朴实的语言、扎实的案例、系统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如何在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中,依靠自主创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它既记录了“高铁”“核电”等项目背后的制度支撑,也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科技版图中逐渐增强的自我塑造能力。自主创新不是单一部门的任务,也不是一时之功,它需要政府引导、企业作为、科研推动、社会协同。
《走向自主创新2:新火》正是这样一本以国家视角讲述制度与科技共生故事的作品。我们相信,未来的中国将在制度的持续优化与人才的不断汇聚中,在平台能力、组织学习与战略定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点燃更多“新火”,照亮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