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许予朋
智能化码头上,货物吞吐高效有序;科技园中,无人机、机器人️等“干货”满满……近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举行第三场外出参观采访活动,《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随采访团赴天津港、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地参观采访。
蓝天之下、渤海之畔,科技和经济正深度融合,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积蓄动能。
“智慧零碳”勾勒港口新图景
天津港是京津冀及“三北”地区的海上门户,是“一带一路”的海陆交汇点,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往来。仅从数据看,就可以想象其活力与繁忙。
站在“智慧零碳”码头放眼远眺,却不见传统码头货物堆积、机械轰鸣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一幅整洁、智能的图景: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ART)往来穿梭,有条不紊完成货物装卸分拨转运;“智能大脑”远程遥控,码头无人化作业运转自如;风力发电机不停旋转,港区绿电100%自产自足;整体设计融入工艺美学,“七彩码头”格外斑斓。
“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是全球第一个纯5G码头,整个码头的生产作业已在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无人驾驶技术等赋能下实现了全程无人化,智慧化程度非常高。”天津港集团副总裁杨杰敏告诉记者,码头上的设备全是“硬科技”。
通常而言,港口在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碳排放。凭借“风光储荷一体化”绿色能源系统,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还成为节能“标杆”。“目前,我们已实现100%使用电能、电能100%为绿电、绿电100%自产自足,码头运营全过程实现零碳排放。”杨杰敏说。
科技赋能港口作业效率提升,能够为经贸往来带来更大便利。据天津海关🛃口岸监管处副处长李刚介绍,近年来,天津海关🛃依托港口智慧监管系统及港口智能设备,推进海关🛃监管和港口作业深度协同;支持天津港先后开通京津冀地区首条智利车厘子直航快线、首条直航南美洲东海岸航线等。
“增加航线能够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海上运输渠道,进一步增强天津港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李刚说。
京津协同激活科创生命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第11个年头。漫步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记者注意到,光电芯片、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百花齐放,成为京津“双城记”的生动注脚。
“园区距北京、天津车程均约90分钟,处于首都经济圈核心辐射☢️范围,区位优势突出,是落实协同发展战略的理想载体。”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园区办副主任张钊向记者介绍,2024年以来,园区加快完成首批12条北京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复制工作,将北京中关村的整个生态体系“移植”到园区,给予两地企业无差别的服务体验。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已突破6000家,累计注册资本超3000亿元。科技金融方面,目前整个园区内已有超20只基金,整体规模接近60亿元。
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在天津这片热土上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最初面对镜头介绍海洋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时,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品牌与设计部总监田春江不无紧张,但谈及企业核心技术与前景展望,他迅速进入了状态。“目前人类对海洋的认知仅仅不到5%。未来,我们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探索海洋中去,加速研发相关机器人️产品,为水下资源开发、生命永续空间探索保驾护航。”田春江说。
硬科技时代,诞生于天津本土的无人机企业一飞智控无疑是园区内的“流量明星️”。“企业在滨海新区已深耕10年,深切感受到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和园区的全方位支持。”一飞智控(天津)董事长陈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一飞智控已在低空经济领域形成成熟的商业闭环,核心产品价值也获得市场的充分认可。下一阶段,企业将加速全球市场布局并推动电力线路巡检等重点场景规模化应用,在发展过程中仍需资本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