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
日前,美国《时代》周刊发布了2025年度全球人工智能(AI)影响力榜单,华为创始人任正非、DeepSeek CEO梁文锋、宇树科技 CEO王兴兴、小马智行 CEO彭军、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等多位中国企业家与学者上榜,引发国际广泛关注。
与往年相比,今年上榜的中国面孔不仅数量显著增加,其背景与类别分布也更为多元,既有“领导者”“创新者”,也有“塑造者”“思想者”。这一新趋势,既是中国AI产业快速发展并不断靠近国际舞台中心的缩影,也是全球技术格局“去地理化”扩散的必然,更是中国本土创新生态日益成熟、坚定走自主创新发展道路的写照。
在当前国际技术竞争格局下,发达国家希望凭借核心技术的垄断与闭源主导AI话语权,并试图借此重塑全球分工与技术标准。但DeepSeek的开源技术路径,为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技术格局贡献了中国经验,增强了AI行业的开放性与参与性,吹响了技术平权的“号角”。在这种愈发繁荣的开源生态帮助下,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企业创造出各式各样的衍生模型,以极低的成本享受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便利,也通过开源生态反哺其他分享者,共享发展红利。
在这一背景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正在主动承接AI“去地理化”浪潮所带来的机遇。《2024年东南亚数字经济报告》预测,到2030年,该地区数字经济规模将攀升至2万亿美元💵,其中AI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800亿美元💵。新加坡率先推出国家AI战略2.0,与OpenAI合作设立亚太中心;马来西亚发布国家AI治理与伦理指南,并吸引字节跳动、微软和谷歌等投资;印度尼西亚则制定《2020—2045年人工智能国家战略蓝图》,有机构预计2030年AI能为印尼经济贡献3660亿美元💵。科技自主意识的提升,正在消灭技术“殖民”的“最后一颗子弹”。当一个国家通过系统性技术突破打破外部技术垄断,就如同拔掉了殖民主义的最后据点,从根本上瓦解了技术霸权的底层架构,并让更多发展中国家成为AI技术的创新者和价值创造者。
人才的流动同样值得关注。数据显示,尽管美国仍聚集了大量顶尖AI人才,但在美国的顶级AI研究机构中,来自中国的人才已占到38%,高于美国本土的37%。随着美国对STEM领域中国学者签证审查不断收紧,海外人才回流也在加速。相比之下,本次上榜的梁文锋、王兴兴等优秀“土著”人才,预示着以“本土直培”与“人才回流”为核心的人才战略未来可期。
中国AI产业的崛起,呈现出以顶层政策为锚点、以自主创新为导向、以长期主义为根基的系统性创新范式。自主创新定力的核心表现为长期主义的坚守,顶层政策设计成为这份坚守的“定海神针”。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中国现存AI相关企业已超442万家,仅2025年就新增了50.5万余家。这种爆发式增长背后,是政策支持从要素驱动向系统赋能的转变。同时,政策设计的系统性体现在对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的“双轮驱动”。例如政策明确要求在大数据智能、多媒体感知计算、人机混合智能等基础理论领域实现突破,并同步推动AI与制造业、农业等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斯坦福大学《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中美大模型在综合性能上的差距已从2023年的17.5%骤降至0.3%。这种跨越式发展背后,是中国在技术路线上的差异化创新——在开源生态建设和垂直领域应用上形成独特优势。在开源生态领域,阿里通义实验室开源超过200款模型,其衍生模型数量突破10万个,超越美国的Llama成为全球衍生模型数量最多的开源大模型。该实验室的Qwen2、Qwen2.5等模型入选斯坦福报告评选的2024年最具代表性AI模型,展现出中国在大模型领域的强劲竞争力。
从站起来到强起来,中国AI的崛起之路表明,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构建一个开放共生、人才涌动、持续创新的生态系统。中国以共建共享为核心、兼顾效率与包容的发展模式,将为全球人工智能乃至其他科技领域的发展提供鲜活生动的“中国案例”,创造更加多元的价值理念和更加丰富的合作机遇。唯有自强不息、携手创新,才能走向一个更加开放、公平、可持续的未来。(作者是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浙大—新昌联合创新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