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离子交换膜是AEM电解槽的核心组件,主要承担传导氢氧根离子(OH⁻)和阻隔氢、氧气体的双重功能,对电解槽的整体性能与耐久性具有决定性影响。随着近两年AEM发展迅速,AEM膜的性能、价格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近日,国内市场出现60µmAEM均质膜定价每平米低于4000元的新闻,引起行业关注。在这之前,除了美国Versogen行业鲜有企业公开AEM膜的价格,现在有国内企业忽然公开报价,是否意味价格开始成为AEM膜企业打开市场的重要钥匙?事实上还没到!非但没到,环视当前整个AEM膜的发展,有两个不容忽视的特点:
其一,虽然企业以价格方式吸引市场注意,但是AEM膜价格其实整体仍处于高位。
以市场公认的优质进口膜为例,Versogen的80微米AEM膜价格目前远高于杜邦Nafion115 PEM膜(Nafion115厚度为125微米)。从成本角度看,AEM膜的原料成本和合成步骤相较于PEM膜更简单,这一特性决定了在相似厚度的前提下,AEM膜的价格不应高于PEM膜,但目前事实并非如此。AEM本身就是性价比方向的技术,全电堆相关材料都足够便宜才有作为战略技术的意义,从膜的角度看,它的战略价值显然还未显现。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需求有限,厂商不能覆盖研发成本,尤其是环保成本;二是市场竞争还不充分。
其二,客户最看重的还是AEM膜的性能,并且膜产品亟需真堆测试验证。
“这个4000元的价格很有吸引力,但其实今年比这个价格高的也能卖,我们就比年初加了钱在卖。现在这个阶段,AEM膜的价格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安全、寿命、一致性,然后才是价格。只要性能好,价格同比贵些,客户也能接受。”一家AEM膜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高工氢电,他还表示,相对于关注价格,AEM膜的当务之急其实是尽快用于真堆测试!
当前AEM膜的主要需求还停留在学校实验室、研究机构乃至央企研究院,这些其实都很难形成有效的数据反馈,也很难形成持续性批量化的采购。只有尽快将膜用于电解槽场景实战,获取真实的有价值的数据,用这些数据帮助膜迭代升级,才能真正地推动膜走向应用和成熟。再多再好的实验室性能数据都无法与真堆实跑的实际表现相抗衡!
“AEM膜一天不用于实战,就只能是实验室里的玩具,没有意义!”他还认为,包括AEM膜在内的整个AEM制氢技术,发展的窗口期已经逐步逼近,将AEM膜进行场景实战测试已经时不待我。
一方面,国内降碳工作不断推进,对高效、低成本氢能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为AEM制氢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意味大家准备的时间在越来越短。
另一方面,行业已出现可以借鉴的成功模式,国家电投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宣布正式投产,标志“ALK+PEM”混合制氢的模式已经跑通,后续必然会有大量项目效仿。对AEM制氢而言,要实现量的“起飞”,必须抓住“ALK+AEM”大型项目的机遇,这类项目才容易带动AEM制氢的规模化应用和AEM膜的产量。如果AEM膜始终无法落地验证,整个AEM技术可能会错过窗口期。
这种形势下,AEM膜企业该怎么办?企业需要以“实战思维”扎实地推进产品的研发,积极配合电解槽企业展开产品的测试、推动更多公司敢尝试膜、测试膜,避免内卷内耗,形成良性循环。因为AEM膜与整个AEM技术唇齿相依,若AEM技术迟迟无法实现应用的突破,整个技术领域都错失良机,膜也将会面临“唇亡齿寒”的困境。
AEM膜的发展与应用当然急不来,但企业确实需要为实战做充分准备了,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与AEM产业一并在绿氢大发展的市场环境中抓住机遇,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