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由中国移动联合中关村泛联院(北京6G实验室)打造的AI内生的6G试验装置成功完成京港互通验证。国务院参事、中关村泛联院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中国移动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王晓云,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姜广智,区委书记甘靖中,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晓东出席见证仪式。
仪式上,京港双方正式宣布“AI内生的6G开放众创试验装置互通成功”,并现场完成裸眼3D通信、AI智能体通信、6G赋能机器人️、语义通信四大业务验证。据了解,AI内生的6G开放众创试验装置旨在打破AI与6G技术“外在协同”局限,搭建全球化、开放式的6G技术试验平台。该装置一方面将有效支撑6G通感算智融合、空天地一体等新技术能力、新服务模式、新发展范式的验证,加速6G从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转化。另一方面将培育6G应用生态,通过加快孵化6G+AI创新应用,使6G技术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同时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协同联通全球6G产业链,加速6G技术达成全球共识,推动形成全球统一的6G标准和生态。目前,“AI内生的6G开放试验装置2.0”已成功研制,并在北京昌平、海淀等地建成10站以上规模的6G外场验证环境,可支持超大规模MIMO通信、语义通信、通感一体、通智一体等关键技术测试,以及具身机器人️、沉浸式通信、低空感知等场景验证。
作为活动承载地,昌平区近年来立足区域产业及科创资源禀赋,抢抓移动通信代际演进的历史发展机遇,聚焦6G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发展,着力打造“一核、两翼、两融合”的6G创新产业发展布局,率先出台了建设6G创新产业集聚区行动计划,推动中国移动信息港建成全球首个多频段融合的6G试验网,为未来通信版图标注“昌平坐标”。面向未来,昌平区将在关键技术攻关、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6G赋能医药健康创新发展、先进能源升级扩规、先进制造深度转型、未来产业集群发展和社会治理高效协同,同步做好人才、空间、基金、平台等要素保障,力争到2027年率先产出一系列创新成果,推动6G关键技术纳入国际标准体系;到2030年率先落地6G产业化和商用部署,打造具有昌平特色的首都6G产业发展集聚地。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二级巡视员李志磊,中关村泛联院(北京6G实验室)院长、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区委常委、副区长柳强,京港两地政府、企业及高校代表等共同出席见证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