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周娴 实习生 于罗清
“白天工作节奏太快,晚上这里安静,效率特别高。”8月24日晚8点半,南京图书馆24小时自助阅览区依然座无虚席。32岁的IT『工程师』王磊正研读一本人工智能专著,手边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了笔记。这样的情景,在江苏多家图书馆悄然成常态。越来越多图书馆选择延长夜间开放时间,伴随延时服务的,是更丰富更包容的文化体验。
升级的除了开放时间,更包括全方位体验:南京图书馆在24小时自习区加装隔音玻璃、增设静音座位和护眼台灯,为夜读人群营造更舒适学习环境;新增的职场技能、健康养生、旅行摄影等实用类书籍,也更好满足了读者的多元需求。苏州图书馆升级回归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空间扩大一倍,以50个舒适座席和4000册精选图书打造出一座全天候“知识便利店”。
夜间服务的创新不止于硬件。8月初,苏州图书馆高新区文体中心分馆的天文观测区,孩子们排起长队。10岁的小天文爱好者张子涵通过专业望远镜🔭第一次清晰看见土星环,兴奋地拉着爸爸的手说:“图书馆的叔叔说下周还能看木星!”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应用,也在彻底重塑夜间阅读体验。8月23日晚,在金陵图书馆,国内首部地方文化XR互动作品《一座金陵城》吸引许多读者驻足体验。只需戴上『VR设备』,读者便可“穿越”回明清时期的夫子庙:在大成殿邂逅AI导览员,于乌衣巷的棋盘上触发传送机关,或在秦淮河的粼粼灯影中,亲历文德桥“分月”的奇观。在南京市阅读促进会会长杨长进看来,图书馆引入VR、AI,不仅是一次技术升级,更是一场文化传播的“破圈”实验——以更开放、更互动、更年轻化姿态,吸引大众尤其是年轻人重新走进文化现场,也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开辟一条全新路径。
文化活动的多元呈现,也让图书馆的夜晚格外生动。8月21日晚,无锡市图书馆内回荡着悠扬乐声,《梦幻曲》《月亮河》《古老的传说》等经典曲目轮番奏响,勾勒出灵动温婉的江南韵味。8月16日,盐城市图书馆,600余名观众通过巨幕观看“苏超”赛事。8月24日晚,金陵图书馆茶艺体验区,国家一级茶艺师章柏平带来的创新茶艺表演,为夏夜注入雅趣与馨香。
金陵图书馆还推出多元夜校课程,涵盖传统技艺、职业技能、艺术修养与健康生活四大类别,从传承文化精髓到提升个人竞争力,从拓宽审美边界到唤醒身心活力,全方位覆盖市民的夜间学习与休闲需求。南京市民李欣报名了茶艺、书法两门课程。“不仅学到实实在在的技能,更结识了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在她看来,图书馆正从传统“知识仓库”向复合型文化空间转型。夜间图书馆点亮的,不只是阅读的灯光,还照亮了8小时之外生活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