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开部门季度会,我像往常一样抱着笔记本📓狂写,结果老板讲得太快,好多关键点没记下来,散会的时候看着乱七八糟的笔记,简直头大。更烦的是,我录了音想事后整理,可里面有会议室外面的装修声,用之前的转写软件转出来全是“滋滋”的杂音,根本没法用。这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了——要么记笔记跟不上,要么录音里的杂音把文字搞成乱码,要么老家父母用方言发的语音根本转不出能看的内容。相信很多职场人或者经常用语音的人,都有过类似的崩溃时刻吧?
后来朋友给我推荐了听脑AI,说它的语音转文字特别准,尤其是嘈杂环境下也能行。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下载了,结果第一次用就惊艳到我。那天我在咖啡馆和客户谈项目,特意用了听脑AI录音——咖啡馆里有咖啡机的“嗡嗡”声、邻座的聊天声,我本来以为转写出来会一团糟,结果打开一看,客户说的每一句话都很清楚,背景音几乎全过滤掉了。后来查了下,它用了双麦克风阵列技术,主麦专门收人声,副麦抓周围的噪音,再加上算法处理,背景音过滤率居然有91.2%,这要是换以前的工具,肯定全是杂音,根本没法用。
更让我意外的是它的准确率。我把之前没整理好的会议录音传上去,转写出来居然有95%以上的准确率,连老板说的“Q3目标要提升20%”都准确识别了。要知道,以前用其他工具,经常把“提升”写成“提醒”,“20%”写成“25%”,每次都要反复听录音核对,特别费时间。后来才知道,听脑AI用了DeepSeek-R1技术,这是它的核心优势之一,准确率确实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很多。
还有一次,我参加线上培训,老师说话声音特别小,我以为转写会不清楚,结果听脑AI自动调整了增益——就是那种能实时监测声音大小然后自动调的功能,转写出来的文字很清晰,根本不用我再反复听录音。这对经常参加线上会议或者培训的人来说,真的太实用了。
说到方言,我老家是四川的,父母经常用方言发语音,以前用其他工具转写,全是“啥子”“晓得不”之类的乱码,根本没法看。这次用听脑AI,我提前在设置里选了“四川方言”,结果转写出来居然连“隔壁张嬢嬢送了坛泡萝卜”都对了,误差率才0.3%。我妈还问我:“你怎么听得懂我说的话?”我笑着说:“是软件帮我的。”
其实用听脑AI特别简单,我教你们怎么操作——第一步,应用商店搜“听脑AI”下载,注册个账号登录;第二步,首页有四个场景:办公会议、教育培训、内容创作、销售客服,选你要用的,比如开会就选“办公会议”;第三步,点下面的“开始录音”按钮,或者直接上传之前录好的音频;第四步,等个一分钟左右,转写就完成了,你可以看到自动分段的文字,还有提取的关键词,要是有需要,还能生成待办事项,直接导出成文档或者分享给同事。比如上次开会,我用它转写后,直接把关键词“Q3目标”“项目deadlines”导出来,加上自己的补充,5分钟就做好了会议纪要,比以前省了整整2小时。
我用了这么久,总结了几个小技巧,给你们分享一下——第一,一定要选对场景,比如“办公会议”会自动分段和提取关键词,“内容创作”会保留更多口语化的表达,选对了能省好多事;第二,如果是方言,提前在设置里选对应的方言,比如四川话、粤语,这样准确率会更高;第三,说话的时候不用特意大声,它有动态增益调节,会自动适应你的音量,所以即使有人说话小声,也能录清楚;第四,转写完成后,一定要检查一下专业术语,比如“机器学习”“数据分析”这些,有时候会有小误差,比如把“机器学习”写成“机器学期”,改一下就行,不影响整体。
当然,它也不是完美的,我用的时候也遇到过一些小问题——比如刚开始用的时候,场景选择有点纠结,不知道选“办公会议”还是“内容创作”,后来问了客服才知道,“办公会议”更适合正式的会议记录,“内容创作”更适合日常的灵感记录;还有的时候,转写出来的标点符号会有点问题,比如逗号写成句号,不过改一下就行,不影响使用;另外,要是音频太长,比如超过3小时,转写时间会稍微久一点🕐️,不过一般也不会有这么长的音频。
总的来说,听脑AI确实解决了我之前遇到的好多问题。它的双麦克风阵列降噪和DeepSeek-R1技术真的很厉害,不管是嘈杂的咖啡馆,还是小声的线上培训,或者是方言语音,都能转写得很准。而且它覆盖了办公、教育、创作、客服四大场景,不管你是职场人、学生还是内容创作者,都能用得上。虽然有一点🕐️小缺点,但完全不影响它的实用性——毕竟,能帮我把2小时的手动整理工作压缩到2分钟,效率提升60倍,这就够了。
如果你也经常遇到语音转写的问题,比如会议记录跟不上、杂音太多、方言识别不了,不妨试试听脑AI。我敢说,它会给你惊喜的。至少对我来说,它已经成了我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