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由山东华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局部放电作为电力设备绝缘劣化的早期征兆,其有效监测对保障电网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超声波检测技术,解析新一代在线监测系统如何构建非接触式、高灵敏度的局放检测解决方案。
【技术原理创新】
超声波检测法基于局部放电产生的机械振动效应,当绝缘介质中发生放电时,会产生超声波信号。系统采用压电式传感器,通过逆压电效应将声波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经前置放大器处理后进入数据采集模块。测试数据显示,该方案在频段内灵敏度高,信噪比优于传统监测方式,可有效识别微弱放电信号。
【系统架构设计】
监测终端采用模块化设计,集成四通道同步采集单元,前端配备自适应增益控制电路,在动态范围内保持信号完整性。信号处理层运用小波变换与经验模态分解(EMD)算法,实现噪声抑制与特征提取,故障识别准确率经实测高于传统方式。通信模块支持4G/LoRa双模传输,在变电站强电磁环境下保持传输可靠性。
【核心功能解析】
非接触式检测
采用磁吸式安装传感器,无需改变设备结构即可实现快速部署。测试表明,传感器在间隙窄条件下仍可保持检测灵敏度,适用于开关柜等复杂安装环境。
智能定位算法
开发基于时差定位(TDOA)技术的故障定位模型,通过多传感器协同工作,实现放电源三维空间定位。模拟测试显示,显著提升故障排查效率。
环境自适应机制
集成温湿度补偿算法,通过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动态调整检测阈值。在-20℃至60℃温度范围内,系统保持测量精度,有效解决低温环境下的信号衰减问题。
【工程应用实证】
在模拟变电站环境中,系统展现显著监测效能。对设备进行连续监测,成功识别出放电事件,通过部署动态阈值算法,误报率低。在连续运行测试中,系统平均每日处理数据量高,故障识别响应时间压缩。
【技术优势呈现】
该系统实现三大技术突破:其一,开发基于深度残差网络的信号分类模型,故障识别值提升;其二,构建声波传播路径仿真模型,解决复杂结构中的信号衰减问题;其三,设计模块化电源系统,支持太阳能供电与市电双备份,续航时间延长。
【行业应用展望】
随着数字孪生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超声波监测正从单参数检测向多维度状态感知演进。当前研发重点包括:开发基于联邦学习的跨区域模型训练框架,构建设备声纹特征数据库,以及实现监测数据与资产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这些技术突破将推动电力设备运维模式向预测性维护转型,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标志着局部放电监测进入智能化新阶段。通过构建"非接触检测-智能分析-精准定位"的闭环体系,有效提升设备运行可靠性,为电力安全供应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