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近一百页的调研,把 AI 从数据中心一路下沉到每个人的口袋、手腕、鼻梁,再到企业机房的全过程梳理得清清楚楚。报告分了五章,先讲芯片和算法怎么给端侧 AI 打底,再看手机、可穿戴、XR 怎么把算力“穿”在身上,接着聊企业系统怎么被 AI 重新写一遍,最后落到生成式 AI 如何一口气搞定文、图、声、视频和 3D。
手机这头,2025 年中国市场每卖出四部新机就有一部带着 AI 功能,到 2027 年过半。OPPO 把自研 30TOPS 级别的 NPU 塞进旗舰机,拍照、语音、问答都能在本地跑;vivo、小米则把大模型塞进系统,手机、音箱、电视能互相“说话”,Flyme、YOYO、MiLM 这些新名字正在取代过去只会定闹钟的语音助手。
手表、戒指💍、眼镜👓也换了脑子——从“计步”变成“懂你”。2025 年到 2029 年,带 AI 模块的可穿戴出货量预计从 53 万台飙到 750 万台,年增速 93%。Oura Ring、Rewind Pendant、Humane AI Pin 已经开卖,下一步要让设备 24 小时听得懂你、也记得住你。
XR 眼镜👓不再只是显示器。Rokid、XREAL、INMO 把大模型搬进眼镜👓里,让它认得房间、听得懂指令。Rokid AR Lite 配 Snapdragon XR2 Gen2,4K 画面、空间定位、语义识别一次到位。报告预测,到 2035 年,以 XR 为载体的消费级 AI 应用会成为主战场,形态从眼镜👓扩展到头显、耳戴等“全家桶”。
企业端更热闹。ERP、MES、PLM 这些老系统被 SAP、金蝶、用友重新回炉,加上 NLP 模块后,填表、读日志、搜资料、写摘要都能自动完成。麦肯锡的调研说,已有三成企业在生产环节用上 AI。ABeam 提出的“1+X”策略很实在:主干用大模型,旁边挂一串小模型,既省算力又好维护。
生成式 AI 则把创意车间搬到云端:TripoSR、Genie 2、Stability AI、SenseNova 都能一句话生成 3D 模型,工业设计、电商展示直接拿来就用。厂商还提供“私域数据接口”,让企业的机密也能安全地参与创作。
国产大模型也在快跑。DeepSeek 的 140 亿参数版本已经商用,百度、阿里、腾讯、讯飞跑通了“训练—调用—评估”的闭环,To C、To B 各打各的牌。
唯一卡脖子的是算力。端侧 NPU 主流卡在 30–70TOPS,想跑大模型就得先瘦身;云端则靠英伟达、华为昇腾、阿里含光、寒武纪撑场面,AWS、Azure 把 AI 能力 SaaS 化,让中小企业一键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