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爱因斯坦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他的相对论,无论是狭义相对论中对时间和空间相对性的深刻阐述,还是广义相对论里将引力诠释为时空弯曲的惊世骇俗观点,都极大地革新了人类对宏观宇宙的认知。相对论的诸多预言,如引力波的存在,也在后来被一一证实,彰显了这一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深刻洞察力。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从广袤的宇宙投向微观世界,量子理论在这里熠熠生辉。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许多微观现象,从原子的结构到物质的导电性,从激光的原理到超导现象,它的应用范围之广,几乎涵盖了现代科技的方方面面,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但这两大理论之间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引发了无数科学家的深入思考和激烈争论,其中,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量子世界现实性的辩论,更是这场科学纷争中的焦点。
玻尔提出了互补性理论,认为量子世界的特性不能用经典物理的概念来完全描述,粒子的状态只有在被测量时才会呈现出确定性,这一观点挑战了传统物理学中的决定论,强调了观察在量子世界中的关键作用 。
例如,在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中,当单个光子通过双缝时,它会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表现出波动的性质;但当我们试图观测光子通过哪条缝时,干涉条纹就会消失,光子又表现出粒子的性质。这种现象表明,微观粒子的行为似乎取决于我们的观测方式,观测行为会对微观粒子的状态产生影响。
而爱因斯坦则对玻尔的观点持强烈的反对态度,他坚信宇宙中的规律应该是简洁、确定的,存在一个独立于观察的客观现实。他用 “如果我不看,月亮便不复存在了吗?” 这一形象的反问,质疑观察是否真的是决定现实的唯一因素 。
爱因斯坦提出了 “隐变量理论”,认为粒子的状态在被测量之前就已经确定,只是我们尚未知晓而已,就像一副手套🧤,当我们将它们分别放入两个盒子时,虽然在打开盒子之前我们不知道哪个盒子里是左手手套🧤,哪个是右手手套🧤,但它们的状态从一开始就是确定的,并不会因为我们的观察而改变。他认为量子理论的不确定性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发现其中隐藏的变量,而不是微观世界本身的本质特征。
在这场世纪之争中,量子纠缠现象成为了双方争论的核心焦点之一。
量子纠缠描述了两个或多个粒子在量子状态下相互关联的奇特现象,即使这些粒子相隔遥远,对其中一个粒子的测量也会瞬间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这种影响似乎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被爱因斯坦称为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
根据相对论,信息的传播速度不能超过光速,因此爱因斯坦认为这种超距作用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与量子理论中关于量子纠缠的描述产生了明显的冲突。而玻尔则认为,量子纠缠并不违背相对论,因为这些粒子之间并没有传递实际的信息,它们只是呈现出一种统计关联,这种关联是量子世界的本质特征之一。
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一位名叫贝尔的科学家决定要解决量子力学核心的这场危机。
贝尔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量子世界只有在观测时才存在吗,还是说还存在更深层的理论等待人们去发掘?他无比困扰,以至开始怀疑量子力学的核心是不是有问题,他曾发出感慨:“量子力学是否错误我依然心存疑惑,但我确信它已腐朽不堪。” 于是,贝尔把他的思想浓缩成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也就是著名的贝尔不等式,准确地回答了那个无法解答的问题:现实到底是什么?
贝尔在1964年发表了他的观点,然而当时的整个物理学界都忽略了他。
或许是人们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这样颠覆性的思考,也可能因为他的方程看上去无法检测,又或者没人认为这问题值得研究。但改变的时候终于还是到来了。
当时的物理学家认为,如果两个粒子能穿越空间进行鬼魅般的通信(就像量子纠缠所描述的那样),那么超感、心灵感应和透视等现象也就极有可能真实存在,只要他们能证明其存在性。1972年,通过数学的一点🕐️小帮助他们实现了突破,他们能证明贝尔不等式并用实验来检测。
其中一位物理学家约翰 - 克劳泽从他工作的实验室中借了一些器材,建立了第一个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对量子力学进行检测的实验。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这个实验由巴黎的阿兰 - 阿斯佩领导的小组改进,使结果更为精确。在贝尔发表了他的方程的十几年后,终于能对它进行检测了!这是检测实验的一个现代版本:晶体将一束激光转换成相互纠缠的光量子,变成两束极精密的光束,这些光子依次通过实验装置又被反射回来,直至到达探测器。
而实验中要检测光的一个特性叫偏振,这相当于是游戏中纸牌的颜色。因为这是量子力学的实验,所以要比纸牌游戏复杂一点🕐️。但最终,实验结果证明了爱因斯坦是错误的,而玻尔是正确的!
这个实验结果至关重要,它表明爱因斯坦关于现实的理解不可能正确(起码在微观世界如此),实验中没有什么聪明的骗人把戏能欺骗自然,两个纠缠光子的特性不可能在一开始就被决定了,而是在我们测量时才真实存在!
从不确定性原理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观察决定事物是否存在” 这一观点 。在量子领域,我们无法同时精确地确定粒子的某些属性,比如位置和速度,测量行为本身就会对粒子的状态产生干扰,在没有测量之前,粒子处于一种不确定的叠加态,似乎可以说它同时处于多种可能的状态之中,只有当我们进行观测时,粒子才会 “选择” 其中一种状态呈现给我们,也就是从不确定走向确定 。
“观察决定事物是否存在” 这一观点,在科学界和哲学界都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它打破了人们长久以来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挑战了传统物理学中关于确定性和因果律的观念 。
从哲学层面来看,它模糊了主观与客观之间曾经看似清晰的界限,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认知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从科学发展角度而言,它激励着科学家们不断探索量子世界更深层次的奥秘,或许在未来,我们能找到一种更统一、更完善的理论,将宏观的相对论与微观的量子理论融合起来,到那时,我们对宇宙、对现实的理解又将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