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结构深度转型与低碳发展加速的背景下,储能技术已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的关键力量。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化学储能技术——钠离子电池,凭借其独特的资源及性能优势和潜在成本效益,正迅速崛起。
钠离子电池能否成为锂电池之外的重要补充方案,为全球电动化及储能市场注入新的选择与可能?
近日,在谢诺产业研究院主办的 “产业洞见 —— 谢诺全球前沿产业及尖端科技分享会” 上,复旦大学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教授王飞,带来《钠电池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主题分享,重点围绕钠电池的基本特点、钠电池材料和电芯的产业化现状、未来研究及产业发展方向等内容进行前瞻性分享。
能源转型浪潮,钠电池崭露头角在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激增的当下,锂电虽占据主导,但锂资源分布不均与价格波动问题频现。当下,锂资源主要集中在南美和澳洲,价格波动剧烈,存在明显的供应链风险。
而钠离子电池在此背景下崭露头角,其资源分布均匀、储量丰富,为电池产业提供稳定原料支持,成为能源转型中备受瞩目的新力量。
钠电池优势突出,特定场景潜力无限钠离子电池并非锂电池的简单替代,而是具有独特价值的技术路线。王飞教授指出,得益于钠离子斯托克斯半径更小、去溶剂化能更低的特点,钠电池在低温环境下表现优异,同时更适合高功率应用场景。
在严寒地区,普通锂电池性能大打折扣,极端情况下甚至无法正常放电。而钠电池却能保持较好的充放电性能,为严寒地区的电力储能、电动汽车等应用提供可靠能源。在需要快速充放电的场景,如电动工具、启停电池等领域,钠电池也能凭借其高功率特性,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钠电池的独特性能优势为这些特定细分市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尽管优势显著,钠电池要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仍面临诸多挑战。首要瓶颈在于钠电池仍面临能量密度低、综合成本高的挑战。当前钠电池平均能量密度在 100 - 110Wh/kg 之间,需要提升到 130Wh/kg 以上才能形成相对于锂电池的显著成本优势。
另一个核心挑战在于负极材料。硬碳作为钠电池的主流负极材料,存在预处理复杂、成本高、一致性差等难题。王飞教授坦言:“生物质硬碳如果大量使用,其一致性可能很难保证。” 原料来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大规模生产下的产品稳定性和性能均一性提出了严峻考验。
针对这些挑战,钠电池技术研发正沿着多个方向积极突破。在正极材料方面,层状氧化物、普鲁士蓝、聚阴离子等多条技术路线并行发展,各有侧重。
突破挑战谋发展,钠电池前景光明展望未来,钠电池的发展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其成本优势将愈发突出。王飞教授坚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钠电的价格趋势向下,锂电向上,两者成本交汇之后将迎来系统性机遇。” 他进一步强调:“我们作为科研出身的创业者,不应总是追随热点,而应前瞻布局 —— 选择一条终极路线坚定投入。”
在波澜壮阔的能源变革浪潮中,钠离子电池凭借其独特的技术优势与不断凸显的应用价值,正逐渐成为一匹引人瞩目的 “黑马”。未来三到五年,随着技术持续成熟与产业化不断深入,钠电池有望在全球能源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 END --
谢诺产业研究院是谢诺投资集团的专业智库平台,汇聚国内外顶尖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硕博士、政产学研外部智力。
谢诺产业研究院立足产业研究,开展政策解读,瞄准前沿技术,关注全球市场。研究方向覆盖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等多个领域。
谢诺产业研究院深度整合前沿科研力量和产业资源,通过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业研究平台,以独立客观的研究态度和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输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谢诺投资集团的股权投资板块、证券投资板块、海外投资板块提供决策支持。
同时,谢诺产业研究院开展与国内外顶尖大学与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国际视野,跟踪前沿技术创新,助力科创企业发展。
免责声明
文章中的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信息做出决策。供稿人力求文章所涉信息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本文章信息引发的损失承担责任。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