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航天梦碎日本,火箭升空60秒变“落叶飘”!网友:找泥菩萨过江当靠山?
你好,我是探客。
7月12日,在日本北海道的民间太空港,台湾晋升太空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VP01”火箭点火升空,本该是历史性一刻,结果却成了一出仓促的闹剧。
现场画面里,火箭刚起飞就歪歪斜斜,像喝醉似的越飞越歪,一二级分离后,第二级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乱晃,最后直接栽进大海,网友们乐了叫它“落叶飘”。
这哪儿是航天探索啊?分明是给天上添了块笑话。
运营太空港的SPACE COTAN公司事后遮遮掩掩,说“飞行中断了”,具体原因还得调查——可这调查,八成又得成个烂尾账。
这“VP01”火箭看着小巧,长12米、重1.4吨,计划飞到100公里的太空验证技术,一旦成功能为台湾航天撕开道新口子。
可现实呢?它砸出来的不是突破口,而是技术短板的窟窿。台湾搞航天,本就是个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航天这种事儿,不是靠一两个天才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几十年的技术积累、海量资源和完整工业链支撑。
台湾有啥?创始人陈彦生虽在美国NASA干过,但回台后项目被取消,团队七零八落,后续研发举步维艰。连基础发射场都建不成形:台东那个破发射场,选址被环保团体轰得焦头烂额,方案改来改去折腾个没完。
发射场都没固定场地,那怎么玩火箭?只能像流浪汉一样四处借窝——这次选日本发射,表面上是国际合作,实际是自身脆弱的写照。
技术研发更别提了:火箭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发动机、导航、结构设计,少一个环节都不行。台湾在材料、控制方面的储备薄弱,这次“VP01”的失败就暴露得一清二楚。
一级飞得好好的,二级立马崩盘,说明设计缺陷就出在二级火箭的动力或控制上——这不是偶然事故,而是先天不足的必然结果。
要我说,台湾航天就像个小学生非要玩大学教授的游戏,装备不齐、基础不牢,结果只能是摔个狗啃泥。
问题来了:台湾为啥挑日本发射?八成是看上日本那些发射台和名气了。
可惜啊,日本这几年玩火箭的纪录,也是够呛的。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日本的民营火箭早就成了“爆炸常客”。
就说2024年,“太空一号”的凯洛斯火箭两度升空,第一次点火就炸了,第二次在上升时失控坠毁。到了今年6月,KAIROS火箭再次上演烟火秀,升空5秒爆炸,还把发射场附近山头点着了。
官方的也好不到哪儿去:H2A、H2B这些主流火箭,2022年全年发射全挂零蛋,18年来第一次没一颗卫星上天。H3火箭作为未来主力,2023年两次试飞都失败,一飞就栽。
日本火箭为啥总“扑街”?根子在技术和战略拖后腿。技术层面上,跟不上时代:火箭发动机、电子系统老旧,新开发型号像H3屡次故障,说明创新滞后。
战略上呢?成本高、人才流失,国际竞争白热化,中国、美国火箭物美价廉,日本航天举步维艰,搞不掂自家事。
台湾在这种节骨眼上跑去日本发射,简直是病急乱投医——选错了搭档,反增加风险。日本自己都保证不了发射成功,还能替台湾“保驾护航”?笑话一场。
台湾人想发展航天,必须看清现实:玩这种高端活,不是凑点钱、借个场地就行。得脚踏实地积累技术,从发动机到控制,一点🕐️一滴磨练,别总想着抄捷径。
归根结底,台湾这次火箭惨败,给所有急功近利的航天玩家提了个醒。
航天是烧钱的耐力赛,没有稳扎稳打的技术体系,光靠借别人窝,结果只能落得个空欢喜。
要是还这么搞,下一枚火箭恐怕也得重蹈覆辙——到头来,落叶飘进海里,啥也捞不着。
如果觉得不错,帮我点个赞和爱心吧,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也可以给我个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