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阳系的边缘,超越海王星轨道的寒冷黑暗中,天文学界正掀起一场百年未遇的探索热潮。
柯伊伯带天体诡异的集群轨道、无法用已知天体解释的引力扰动、以及大型望远镜🔭捕捉到的蛛丝马迹——这些线索都指向一个令人震撼的可能性:太阳系边缘可能潜伏着一个未被发现的“巨物”。
这个暂被命名为“第九行星”的神秘天体,质量可能是地球的5-10倍,在距离太阳数百天文单位的幽暗深空中,静待人类的发现。
太阳系边缘的探索史上从不乏惊喜。1846年,数学家通过天王星轨道的微小扰动,精准预测并发现了海王星的存在,成为牛顿力学的辉煌胜利。
85年后,年轻的天文学家汤博在对比天文照片时,注意到一个缓慢移动的光点——冥王星就此现身。
然而历史似乎正在重演:21世纪初,天文学家在柯伊伯带发现了一系列矮行星的轨道异常,它们近日点奇特地聚集在太空的同一区域,轨道平面也异常倾斜。
2016年,加州理工学院的巴蒂金和布朗教授在《天文学杂志》发表突破性研究,计算机模拟显示:这些轨道异常的最佳解释,是一颗尚未被发现的质量约10倍地球的行星,在遥远太阳系边缘施加引力影响。
它的椭圆轨道近日点约200天文单位(是日地距离的200倍),远日点可能达到惊人的500-1200天文单位,绕太阳一周需耗时1万至2万年。
一位参与搜索的天文学家曾比喻:“这就像在狂风大作的黑夜里,仅凭沙滩上几处异常的浪花痕迹,推断大海深处游弋着一头巨鲸。”
寻找这个黑暗中的庞然大物困难重重。它距离太阳如此遥远,接收的阳光仅相当于地球的十万分之一,表面温度可能低至零下250摄氏度以下。传统光学望远镜🔭如同在煤堆里寻找一块黑炭,挑战巨大。
天文学家转向多种创新技术,夏威夷的斯巴鲁望远镜🔭利用超广角主镜和先进相机📷️(HSC),已系统扫描北半球天空,寻找第九行星的微弱踪迹。
如同爱因斯坦相对论预测的,大质量天体弯曲背景星光。科学家分析银河系恒星亮度变化,反推可能经过前景的未知大质量天体。
尽管自身寒冷,第九行星形成时的原始热量可能仍有残留。NASA的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正通过中红外仪器(MIRI)在特定波段搜寻其热信号。
2018年,“暗能量巡天”(DES)项目意外发现一个轨道异常的柯伊伯带天体,其轨道平面几乎垂直于太阳系盘面——计算机模型显示,这种奇特轨道有80%概率由第九行星的引力塑造。
每一次这类发现,都如同在黑暗中添置一盏指向目标的探照灯。
如果第九行星真实存在,它从何而来?科学家提出几种理论。
太阳系原生行星,形成于距离太阳较近区域,后被木星等巨行星引力散射到遥远轨道。
星际捕获行星,诞生于其他恒星系统,在太阳系早期被引力捕获。
原始黑洞,甚至有理论认为它可能是一个葡萄柚大小的原初黑洞,周围包裹暗物质晕,产生类似行星的引力效应。
其物理性质同样充满争议。根据对系外冰巨星的观测,这类天体可能拥有:固态岩石或冰的核心,厚实的氢氦大气层,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微弱热源,如同某些科学家推测MOA-2007-BLG-192Lb行星虽处极寒环境,却可能通过内部加热维持液态海洋。
巴黎天文台模型显示,若第九行星质量确为地球5倍,其直径约是地球的2-4倍,介于海王星和超级地球之间。表面可能覆盖甲烷、氮冰和水冰,类似一个放大的冥王星,但大气层更厚、地质活动更显著。
2023年,维拉·鲁宾天文台(VRO)在智利开始运行,其32亿像素相机📷️每三夜扫描全天一次,灵敏度足以探测到40公里外的一根蜡烛。它将成为捕捉第九行星微弱反射光的理想工具。
即使最终未能直接观测到第九行星,这场搜寻已深刻重塑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发现数十个新的跨海王星天体,精确测绘柯伊伯带结构。
推动引力透镜探测技术的革新——该技术曾帮助天文学家发现仅3倍地球质量的系外行星MOA-2007-BLG-192Lb。
“每一次望远镜🔭的升级,都让我们更接近揭开这个谜题,”一位参与斯巴鲁望远镜🔭搜索的科学家表示,“它可能在未来五年内现身,也可能永远隐藏在数据噪声中。但正是这种可能性,推动天文学不断突破观测的极限。”
天文学史上,从海王星到冥王星,每一次太阳系边界的拓展都伴随着技术与想象力的革命。
今天,大型综合巡天望远镜🔭(LSST)已开始绘制动态天空地图,韦伯望远镜🔭的红外之眼凝视着深空。
无论这个“大家伙”是冰巨星、流浪行星,还是奇异黑洞,它的现身必将重塑太阳系族谱。
而当我们最终定位它时,那片曾被视为空旷荒凉的太阳系边缘,将再次证明自己是一个充满奇迹之地——在那里,未知的巨兽始终在黑暗中静候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