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算力城域网白皮书
报告共计:42页
AI热潮下的"算力高速路":2025算力城域网白皮书解读,重构数字时代资源连接
2025年初,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掀起行业热潮,大模型训练与推理成本大幅下降的同时,也彻底点燃了市场对"算力"的需求。无论是企业训练行业AI模型、城市大脑处理海量政务数据,还是普通人使用手机AI应用,对算力的渴求正以指数级速度增长。而作为连接用户与算力资源的核心桥梁,传统城域网逐渐显露出"力不从心"的短板——传PB级数据靠邮寄硬盘、敏感数据不敢出园区、单个算力中心算力不足……正是这些痛点,催生出了"算力城域网"这一全新网络形态。近日,《算力城域网白皮书(2025版)》正式发布,详细拆解了这张"算力高速路"如何破解当下算力供需矛盾,重构数字时代的资源连接方式。
算力需求爆发:从"不够用"到"用得好"的新挑战
当下的算力需求,早已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够不够多""用得够不够方便"的新命题。根据IDC(国际数据公司)的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达到1037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到2028年这一数字将飙升至2782EFLOPS,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6.2%。如此庞大的需求背后,是AI大模型的快速迭代——十年间大模型算力需求增长了约100万倍,且未来仍将保持每年4倍以上的增速。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也在为算力产业保驾护航。《数字中国建设2025年行动方案》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目标让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0%;《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则聚焦高性能传输技术,推动数据更快"流入"算力中心,支撑算力高效互联。但需求与政策的双重驱动下,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很多企业传大量训练数据仍靠"人工拷贝+硬盘快递",不仅效率低,还面临硬盘损坏、数据丢失的风险;医疗、政务等数据敏感行业,既想利用外部算力训练模型,又不敢让核心数据出园区;多数智算中心规模偏小(100-300 PFLOPS的小型智算中心占比超70%),分散在不同地区,难以形成合力。这些问题,都需要一张更智能、更灵活的网络来解决——算力城域网由此应运而生。
算力城域网:不止"传数据",更能"管算力"
简单来说,算力城域网不是传统城域网的简单升级,而是从"以数据传输为核心"转向"以算力服务为核心"的全新架构。它最核心的价值,是把分散的算力资源"串起来",把数据传输的"堵点"打通,让用户像用电、用水一样,便捷、低成本地使用算力。
它首先解决了"传得快"的问题。传统网络传TB/PB级数据,要么用百兆专线耗时数天,要么用万兆专线成本高昂,而算力城域网能提供"弹性带宽"服务——带宽可从100Mbps到100Gbps灵活调整,分钟级开通、秒级变更,企业临时传大量数据时能快速"加带宽",用完再降,避免资源闲置浪费。同时,通过"网络级负载均衡"技术,它能把数据拆分成多个子流,在不同链路间智能分配,让网络链路利用率达到90%以上,相当于给数据传输开了"多车道高速"。
其次是"传得安全"。对于医疗、政务等行业,数据安全是红线。算力城域网通过"租户级切片"和加密技术,构建了"接入设备-网络切片-VPN"的三级隔离机制,不同企业、不同业务的数据在网络里"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比如医院的电子病历数据可以留在院内存储,只通过网络把计算需求传给外部算力中心,实现"数据不出园,算力送上门"的存算分离训练,既保证数据安全,又能用上大算力。
更重要的是,它能"整合算力"。单个算力中心的算力有限,难以支撑超大规模大模型训练,而算力城域网能把多个城市、多个机构的算力中心连起来,通过400G/800G高速链路和"广域无损传输"技术,让跨地区的算力协同工作。所谓"广域无损传输",就是保证数据在几百公里传输中不丢包——要知道,AI训练用的RDMA协议对丢包极其敏感,0.1%的丢包就会让数据吞吐量下降50%,而算力城域网能让跨地区训练的算效保持在单算力中心的95%以上,基本不影响训练效率。
落地场景:从企业到个人,算力服务触手可及
算力城域网的价值,最终要落到具体场景中。从企业的AI训练到普通人的日常应用,它正在重塑不同群体的算力使用体验。
对科研机构、影视公司等需要传大量数据的企业来说,"海量数据高效入算"场景能彻底告别"寄硬盘"时代。以前传PB级数据可能需要一周,现在通过算力城域网的弹性带宽和智能调度,能实现"分钟达""小时达",比如某科研团队要传300TB的实验数据到算力中心,以前靠硬盘邮寄需要5天,现在通过网络只需8小时,效率提升近15倍。
对数据敏感的企业,"存算分离拉远训练"是刚需。某汽车厂商要训练自动驾驶模型,碰撞实验数据属于核心机密,不能出园区,通过算力城域网,数据留在厂商园区内,只把训练任务传给100公里外的智算中心,网络全程无损传输,算效下降不到5%,既保证数据安全,又用上了专业算力。
对需要大算力的企业,"跨集群协同训练"能大幅降低成本。某AI公司要训练千亿参数的大模型,单个智算中心算力不够,通过算力城域网连接上海、浙江两地的3个智算中心,用400G高速链路和高收敛比组网技术,把多个算力中心的资源整合起来,训练时间从原本的45天缩短到18天,建网成本还降低了30%。
甚至普通人也能感受到它的影响。在"推理下发"场景中,手机AI翻译、智能家居语音助手等应用的响应会更快——算力城域网会把推理算力"送"到离用户更近的边缘节点,端到端往返延迟控制在10毫秒以内,比如以前语音助手要等1-2秒才响应,现在几乎能做到"说完就有答案"。
未来已来:算力城域网开启"算力普惠"时代
目前,算力城域网的技术可行性已得到验证。中国电信联合华为等企业,在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开展现网测试,结果显示算效、首token时间(TTFT)、每token时间(TPOT)等关键指标的劣化均小于3%,意味着技术已具备规模部署的条件。
未来,随着算力城域网在更多城市落地,它将推动"算力普惠"成为现实:中小企业不用再买昂贵的算力设备,按需租赁即可;传统行业比如农业、制造业,能轻松用上AI算力,比如农业企业用边缘算力分析农田数据,实时调整灌溉方案;甚至个人开发者也能低成本使用大模型训练算力,加速创新。
在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是核心生产力,而算力城域网就是输送生产力的"管网"。这张网不仅能破解当下算力供需的矛盾,更能为AI、数字政务、智慧医疗等领域打开新空间,成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隐形引擎"。随着更多企业和机构参与进来,算力城域网还将向更高效、更智能、更绿色的方向演进,让算力真正成为触手可及的基础资源。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42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