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的辊道转了一甲子
关杰把自己活成了连铸机的“说明书”
从图纸到炉火,从质疑到突破
当进口设备卡住钢铁咽喉时
他带着团队“逆向解码”
生产线的噪音里
藏着他六十年的科研年轮
打破垄断的“钢铁愚公”
1963年,关杰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带着对钢铁工业的热爱和对国家建设的责任感,一头扎进了连铸设备研发的“无人区”。当时的中国,连铸技术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自主研发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然而,关杰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主动请缨,担任攀钢1350毫米板坯连铸机的总设计师,立志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让中国拥有自己的大型连铸设备。
在研发过程中,关杰深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至关重要。他把办公室搬到了生产车间,与工人们并肩作战。机器的轰鸣声中,他仔细推敲辊道间距的每一个细节,确保设备运行的精准性;在高温炙烤的环境下,他亲自调试冷却系统,观察每一个参数的变化。为了验证设备的性能,他常常日夜守在生产线上,用脚丈量每一寸设备的“成长”。正是这种“把论文写在生产线”的执念,让国产连铸机在钢铁洪流中站稳了脚跟。
经过多年的努力,关杰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攀钢1350毫米板坯连铸机。这套设备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标志着我国大型连铸设备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关杰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有决心和毅力,中国完全有能力在钢铁连铸领域实现自主创新。
科研突围的哲学密码
关杰的技术突破背后,蕴含着一套独特的“辩证思维法”。他深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启发,坚信在科研过程中,只有不断否定旧思路,才能找到最优解。在攀钢项目中,团队提出了数十种方案,但都被他反复推翻、重构。每一次推翻,都是对旧思路的深刻批判;每一次重构,都是在否定中孕育新的希望。
这种“自我革新”的智慧,不仅体现在技术方案的优化上,更延伸到他的知识体系。关杰精通四国语言,常年追踪国际前沿文献,时刻关注着国际钢铁连铸技术的最新动态。他深知,只有不断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才能在跨文化技术对话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他常说:“科研就像登山,既要踩实每一步,更要敢于质疑脚下的路。”这句自勉之言,道破了他在理性思辨中破局的科研逻辑。
在一次次的否定与肯定中,关杰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们不仅在国内取得了突破,还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重。关杰用他的智慧和勇气,为中国钢铁连铸技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理性与诗意共生
关杰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跨界者。他是政协委员,积极为科技人才发声,为科研事业建言献策;他是侨联顾问,搭建起国内外技术交流的桥梁,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在生活里,他是一位“细节控”,办公室里堆积的书籍、分类复用的资料袋,无不体现出他对知识的敬畏与对资源的珍视。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钢铁硬汉还有一颗诗意的心。他常常把科研比作“乐章”,连铸机的启停在他眼中就像音符,既要有精准的节奏,也要有创新的旋律。在他看来,科研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技术,更是充满创造力和美感的艺术。这种理性与诗意的交融,让他的技术突破始终带着“人文温度”,成为连接产业、社会与科研的纽带。
关杰的“双面人生”展现了他作为科学家的多面性。他不仅用技术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还用人文关怀温暖了身边的人。他的这种跨界精神,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八旬仍握接力棒:把“责任”刻进传承里
年逾八旬的关杰,依然坚守在科研一线。他的办公室灯光常亮,仿佛在诉说着他对科研事业的执着。他从未将“院士”当作光环,反而视其为培育后辈的“责任状”。他深知,科研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人的成就,更在于传承和发展。
关杰始终关注着青年工程师的成长,力推他们参评科技奖项,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他手把手指导团队攻克新难题,甚至为了优化设计与年轻人争得面红耳赤。在他看来,年轻人是科研事业的未来,只有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才能让中国钢铁工业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关杰用一生诠释了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他像钢铁般坚韧,更像钢水般包容,让后辈在接力中续写中国钢铁的底气与荣光。从攀钢的热火岁月,到实验室的灯火长明,他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为国家的钢铁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如今攀钢的钢水仍在奔流
关杰的执拗还在发烫
那是“把论文焊在设备上”的北科底色
六十年锻打,他炼成两块
一块撑起重器的底气
一块点亮后辈的征途
来源 |《师韵》
编辑 | 贺超龙
责编 | 李梦宇
校审 | 侯超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