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7日,中国船舶集团北海造船厂迎来历史性时刻——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正式交付运营,并命名为“鲁即渔养60617”。这标志着青岛“蓝色粮仓”建设迈入智能化深海养殖新时代,为我国深远海养殖产业树立了新标杆。
从10万吨到15万吨 中国智慧渔业的跨越式发展
此次交付的“国信1号2-1”是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的升级版。2022年5月20日,“国信1号”的交付曾引发全球瞩目,开创了“船载舱养+游弋养殖”的深远海养殖新模式。三年来,该船累计航程1.8万余海里,成功养殖1300余万尾鱼苗,产出高品质大黄鱼3600吨,养殖周期缩短25%,单舱成活率突破90%。
“国信1号2-1”作为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的升级版,不仅在规模上更上一层楼,更在养殖模式上实现了创新。新一代15万吨级养殖工船在规模和技术上实现全面升级。该船总投资6.1亿元,船长244.9米,排水量15万吨,养殖水体近10万立方米,设置15个标准养殖舱、4个环形跑道池和22个养殖试验池。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船将以“船载舱养”模式开展大黄鱼、鲑鳟鱼等名优鱼种养殖,预计年产高品质鱼类约3600吨。
“国信1号2-1”以“适渔性”为核心设计原则,在功能布局、养殖系统、新能源利用、信息一体化等领域实现160余项技术突破与优化创新。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数智化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实现鱼苗入舱、成鱼起捕、投饲及加工等核心生产环节全流程机械化作业;全船整体机械化率提升至90%以上;自动化水平提升45%;养殖决策智能化替代率达30%;人力成本降低20%。
三船联动 构建智慧渔业全产业链生态
按照计划,“国信1号2-2”将于2025年10月加入运营序列,届时将形成“三船联动”的产业格局。这一布局将全面推动饲料加工、冷链物流、水产精深加工等配套产业链协同发展。
据了解,自2016年起,青岛国信集团深度融入国家“海洋强国”及山东省“海洋强省”战略布局,逐步构建起“科技+资本+产业”的海洋生态要素体系。目前已经形成以深远海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陆基循环水养殖、种苗繁育为核心的智慧海洋渔业产业链。
国信养殖工船产业启动以来,项目已纳入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评农业农村部深远海养殖工船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深远海养殖工船技术创新中心。研发团队围绕设施设备、疫病防控、品种培育等方面开展64项自主研发项目,累计获得工船相关知识产权及专利95项。
2019年,国信集团携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等顶尖科研机构,共同研发建设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这一产学研深度合作为后续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品牌出海 打造中国深远海养殖国际名片
工船出品的“裕鲜舫”深海野游大黄鱼产品已获得ASC、HACCP、FDA等6项国内外权威认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及“特质农品”名录,并荣获“大国品牌”“山东伴手礼”“青岛优品”等诸多殊荣,成为“中国篮球之队指定产品”。
目前,国信水产已建成覆盖全国24省市千余家网点的冷链物流体系,产品远销新加坡、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地区,初步建立起涵盖流通批发、餐饮酒店、商超及新零售、电商、礼赠团购等全渠道销售网络。
从“0到1”的破局,到“1到2”的升级,再到即将实现的“三船联动”,国信养殖工船产业正在以创新驱动发展。青岛国信集团将继续以“三船联运”为起点,迈进“打造深远海养殖和装备产业引领者”的二次创业中,为世界深远海养殖和发展低碳渔业贡献中国方案。
随着15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的交付和“三船联动”格局的形成,我国深远海养殖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不仅将提升我国水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也将为全球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模式。青岛“蓝色粮仓”建设的这一重大进展,标志着我国在智慧渔业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为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产业链的持续完善,智能化深海养殖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