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儿童智能手表凭借定位、通话、社交等功能,成为许多家长为孩子配备的“安全神器”。然而,随着功能不断迭代升级,这些手表在为孩子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易引发隐私泄露、沉迷社交、视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市场上功能日益花哨的产品也让不少家长陷入难以选择的困境。如何让儿童智能手表回归本位,让其成为真正守护孩子的“安全表”?
1 科学选购:聚焦安全本位,减少功能冗余
选购环节是规避儿童智能手表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博士徐文静表示,儿童智能手表的“初心”是保障安全,实时定位与即时通话两大功能本可在满足家长看护需求的同时,避免孩子过早接触互联网。但是,在商业利益驱动下,部分产品堆砌娱乐功能,偏离了设备的核心价值。
“手表应是了解孩子行踪、方便联系的工具,适当增加趣味功能开发智力尚可,但过多复杂功能只会适得其反。”在山东省寿光世纪教育集团党委书记王永亮看来,家长要切实担负起购买筛选和及时监管的责任。
基于此,家长在为孩子选购智能手表时,需把握三方面原则。
其一,优先核查安全资质。王永亮建议,家长应仔细辨别产品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务必从官方正规渠道购买,避免买到劣质产品。其二,聚焦核心功能。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谷传华指出,家长需明确自身需求,优先挑选符合孩子成长阶段的产品。其三,关注管理权限。徐文静表示,应选择提供应用安装、使用时间控制、社交管理等权限的产品,方便家长管理。
2 合理使用:家校协同引导,划定使用边界
即便选对产品,若缺乏合理的使用引导,儿童智能手表仍可能成为“成长隐患”。
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存在深夜躲在被窝用手表聊天、频繁刷“好友圈”等问题,不仅影响视力,还干扰正常学习生活。对此,王永亮强调,需通过家校协同,为孩子划定使用边界,培养科学的使用习惯。
从家庭层面来看,家长需承担起日常监管责任。
徐文静建议家长定期检查孩子手表的使用信息,“及时发现陌生好友添加、异常充值等问题,同时引导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拒绝因手表品牌、功能产生的攀比心理”。
同时,还需警惕“过度监控”带来的问题。谷传华表示,持续无边界的“监控”会让孩子时刻感到被注视,尤其容易引发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管理方式应有所调整——小学阶段可多沟通使用情况,青春期则需倾听孩子感受,在尊重与引导间找到平衡。”
学校的管理同样不可或缺。
王永亮认为,学校需通过制度规范与安全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科学使用意识。一方面,可采取“家长申请+进校统一保管”的模式,既满足家长对孩子安全的关注,又避免手表影响课堂秩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班会、安全教育课、心理课等方式,向学生普及智能手表使用风险,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预判能力和防御能力,让学生明白何时能用、如何正确用。
3 完善标准:多方合力监管,规范行业发展
儿童智能手表的规范,离不开明确的行业标准与严格的监管措施。近年来,相关部门虽已出台多项政策,但市场仍存在功能堆砌、信息安全等问题,需要监管部门、企业、家校进一步形成合力,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从监管层面来看,强制性标准的出台与落地是关键。2022年4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的国家标准《儿童手表》,覆盖定位性能、电磁辐射☢️、信息安全等关键指标;2024年3月,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组织制定的《儿童智能手表个人信息和权益保护指南》实施,进一步要求企业为家长提供应用安装、社交控制等管理功能;2025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求《儿童手表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意见,明确提出“手表不可预置游戏、小说等娱乐导向应用”“支持设置使用时长和时段”“禁止手表端充值”等要求。
徐文静认为,将推荐性标准上升为强制性标准,能从源头减少风险,“政府和相关机构需加大抽查力度,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坚决下架,对违规企业依法从严处置,形成有力震慑”。
企业作为产品供给方,更需主动承担责任。徐文静指出,部分儿童智能手表内置软件及内容质量无保障。对此,“企业应主动给智能手表‘做减法’,除基础功能外不内置过度娱乐化应用,同时建立完善的内容审核机制,开启不良信息过滤功能”。
此外,家校的监督与反馈也是推动行业完善的重要力量。家长可通过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部门等渠道,反馈产品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学校可定期汇总学生使用情况,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形成“监管部门定标准、企业守规矩、家校提建议”的良性循环。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6日 第02版
作者:本报记者 胡若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