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共制螺钿胸针和“传家纸”,激活代际传承;“幸福巴士”驶向科技馆;小“法官”沉浸式体验法治威严……社区研学日益成为青少年触摸城市肌理与传统文化的新方式。苏州高新区狮山横塘街道里藏着的,是比教科书更生动的“生活课本”,在这里,研学不再是“走马观花式”体验,而是让青少年以“社区小主人”的身份,在市井烟火里读懂苏州的温度,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时代的命脉。
社工很“社牛”,亲子隔代共赴成长约
“最喜欢去固德威智慧能源大厦参观,动手组装太阳能充电装置。指尖触到光伏板的微凉质感,看着零散的部件拼成能吸收阳光的小设备,我觉得满足开心。”新升社区的一位小朋友笑着说。
社区研学是把课堂搬进邻里烟火里的实践教育。没有生硬的知识点灌输,孩子们在熟悉的环境里,读懂身边的文化传承、邻里互助与责任担当。“通过前期的调研和观察,我们发现家长和学校都在寻找优质的实践教育资源。狮山横塘街道有着天然优势和文化艺术资源,辖区还有好几家智能制造企业。我们想做的,就是把这些‘家门口的资源’串成线,让研学不是‘额外负担’,而是能和课本知识联动的‘第二课堂’。”新升社区妇联主席钮妞强调。2019年起,社区联合汀斯社工开展青少年研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策划科技探索、自然探索、文化探寻等不同主题的研学路线,明确不同年龄段的活动对象,增强研学体验的针对性和丰富性。
新升社区有一群年轻的社工,他们创意十足,执行力强,且自带“社牛”气质,想方设法地为社区研学“牵线搭桥”。社工们常常扎根在居民中间,捕捉到大家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再一起商量对策、主动对接辖区资源。当前,“隔代教育”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形式,祖辈参与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为此,新升社区巧搭代际连心桥,让祖辈间的话匣子常打开、暖起来。据钮妞介绍,今年,社区以“祖孙非遗工坊”系列活动唤醒社区文化生命力,促进祖辈交流。“非遗螺钿”环节,老人手把手教孩子用砂纸打磨贝壳边缘,孩子用镊子将鲍鱼贝、夜光贝碎片拼贴起来,以胶水固定,最后刷亮油定型;“非遗雅韵”的古风腰扇制作,将实用与审美融合。新升社区“一起去溜达”系列活动也再掀热潮。长辈们带着对吴地历史的记忆,孩子们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在博物馆的展品前凝望。从文物古迹,到民俗遗存,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在互动中增进祖孙情。
新升社区“幸福巴士”系列活动同样开展得有声有色。在苏州青少年科技馆,体验虚实结合的“漫步姑苏”互动空间,了解生命的起源、演化与多样。社区还开启普法研学,带孩子们了解法庭构成,法袍、法徽的寓意及法槌的使用,以及审判、公诉、辩护等知识。法官将校园事件、网络诈骗案例改编成模拟案件,让孩子们通过角色体验,感受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逻辑,寻求调解方案。
社区为青少年铺就研学之路,搭建一座连接成长与家园的桥梁。而当青少年以儿童视角参与社区共建,那些带着纯真底色的观察与思考,恰是社区治理中珍贵的“补充剂”。新升社区组建儿童观察团,“小小议事员”表现出了超凡的团队领导力和组织协调力,在短短时间内,完成了图文并茂的议题讨论方案。他们用敏锐的童心捕捉被忽略的细节,让社区规划更贴近生活本真,让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个细微角落。
小活动藏门道,儿童生态圈的“苏式生长”
“社区不仅是居住的地方,更应是成长的港湾。”馨泰社区党委副书记张雅婷表示,在“馨童年·泰友爱”儿童友好子品牌之上,社区建立“儿童——家庭——社区——社会”成长支持系统,优化儿童友好的“生活圈”“服务圈”“朋友圈”。这种“生态圈”式的服务模式,既解决家长“看护难”“教育难”的痛点,也实现“社区育少年、少年爱社区”的双向奔赴。
馨泰社区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打造400平方米儿童友好主阵地,对馨泰、悦峰2个现有站点实施适儿化改造,N个小区儿童活动空间延伸服务触角,形成儿童友好服务网络。据悉,社区自培育“馨风尚社创服务中心”以来,常态化、项目化运作青少年研学活动。今年社区重点推行“馨”光灿烂公益课堂、走读苏州活动以及儿童服务站项目。“馨”光灿烂公益课堂作为“常驻顶流”,寒暑假专门陪娃“玩”,并联合社区食堂开设“四时美食小课堂”。一到节气、节日就教大家做时令美味,如松花团子、南瓜红枣糕等,食堂大厨手把手教,满屋子都是烟火气。
走读苏州活动,简直是娃们的快乐新宠!打卡吴文化博物馆,不仅是眼界的拓展,更是传统文化在心田的激荡;逛相门城墙和盘门景区,在2.5公里的沉浸式行走中探寻吴地文明密码;去狮山大剧院听一堂艺术鉴赏课,在剧院内的艺术阅读空间开启“油画”“苏绣”的切身感悟。接下来计划前往中共一大会址,用红色之旅收尾,穿插超有意思的阅读分享会,让孩子们读懂建筑的同时了解历史。这两年,“馨”光灿烂暑期活动也十分热闹。孩子们制作自行车模型,跟非遗传承人学吹糖人,参加铜丝画亲子活动,体验古筝启蒙课等。多年参加社区活动的家长代表周女士,手里攥着老二刚完成的节气手作,眼神却追着穿红马甲的老大,看他认真引导参加研学活动的小朋友们排队,稚气的脸上满是认真。而周女士自己,也是社区志愿队伍里的“熟面孔”:手工课上帮着分发材料,活动结束后收拾场地,忙前忙后地十分热心。
研学没有“标准答案”,就像之前馨泰社区做“垃圾分类调研”,孩子们自己设计问卷,去小区采访居民,最后得出的结论五花八门,但每个孩子都能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这其实就是在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比单纯的写作业更有价值。
浸润文化与自然,花样研学是“社区该有的温度”
灵动的白猫、轻盈的鱼尾,顾文霞苏绣名人馆里的绣品,让孩子们看得惊叹极了;参观年画展示馆,体验墨线版印制的奥秘;前往丝绸博物馆,孩子们分组开展缫丝接力赛,领悟“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深意;考古迷踪,探源吴地,两个小时的解谜式自主性参观,从了解玉璧制作工艺,到篆体学习,再到宫商角徵羽与现代音符的对应关系,孩子们除了能观赏镇馆之宝,还锻炼了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横塘社区“we来星球”非遗研学和吴文化研学,一直备受亲子家庭欢迎。
研学之旅涉及方方面面。横塘社区带着孩子们来到新希望乳业的“超级牛乐园”“透明工厂”,探索牛奶背后的奥秘,并动手制作纪念品。“we来星球”思政课上,孩子们走进中共黎里支部联络点“小小商店”,听革命先辈们的故事。一张任务卡带孩子们“穿越”到过去的岁月。通过研学,横塘社区想让辖区的青少年实地接触到苏州本土的自然文化知识,体验到科技产业发展的力量。
青少年研学,为成长注入连接传统与现代、个体与世界的精神能量。在这些“行走的课堂”上,狮山横塘街道让辖区孩子们看见世界的生动,也看见自己的无限可能。
记者 陶瑾
刊登于《现代苏州》第4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