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如何“制造”(更准确地说:生成)纠缠粒子对
科学家无法凭空创造出一个已经纠缠的粒子。相反,他们是通过一些特殊的物理过程,让两个或多个粒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它们的量子态紧密关联,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过程被称为“纠缠源”。
最常见的几种方法有:
1. 自发参量下转换(SPDC):这是目前最主流、最成熟的技术。
· 原理:一束高能量的激光照射到一种特殊的非线性晶体(如BBO晶体)上。有很小的概率,一个高能光子(泵浦光子)会在晶体中“分裂”成两个能量更低、频率总和等于原光子频率的子光子。这两个子光子就被称为“信号光子”和“闲置光子”。
· 如何纠缠:根据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这两个子光子的偏振、方向、能量等属性是天然关联的。通过精巧的设计(例如使用特定角度的晶体、偏振器),可以确保这两个光子处于明确的纠缠态,比如偏振纠缠态(一个光子是竖直偏振时,另一个必然是水平偏振,反之亦然)。
2. 量子点:
· 原理:量子点是一种纳米尺度的半导体结构,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人造原子”。当用激光照射或通电激发量子点时,它可以一次性地发射出一对纠缠的光子。
· 优点:相比SPDC的概率性过程,量子点理论上可以按需、确定性地产生纠缠对,效率更高,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3. 离子阱/超导量子比特:
· 原理:在量子计算领域,科学家直接操控单个粒子(如离子、原子)或电路(超导量子比特)。通过让两个离子共享振动模式,或者用微波脉冲让两个超导量子比特发生相互作用,可以人为地使它们的状态纠缠起来。
· 特点:这些系统通常用于存储和处理量子信息,而不是用于远距离分发。
小结: “制造”纠缠的核心是让两个粒子通过一个共同的物理过程(SPDC、量子点发射等)发生强关联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描述它们状态的波函数合二为一,无法单独描述。
---
第二部分:如何“搬运”到不同地方(更准确地说:分发纠缠)
生成纠缠对之后,需要将它们分送到相距较远的两地(比如Alice和Bob的实验室)。这个过程就是“纠缠分发”。
1. 通过光纤传输(最常见的方式):
· 方法:将纠缠对中的两个光子分别注入两条不同的光纤中,让它们传输到远方的两个接收站。
· 巨大挑战:光子在光纤中传输时会有损耗和散射。随着距离增加,光子丢失的概率呈指数级增长。普通的光子可能传输几十公里后就几乎全部丢失了。
· 解决方案:使用量子中继器。它类似于传统通信中的“中继放大器”,但原理复杂得多。量子中继器可以在一段距离的末端接收纠缠光子,进行纠缠交换和纠缠纯化等操作,从而一步步地将纠缠链接扩展下去,实现超远距离的纠缠分发。这是目前各国重点攻关的技术。
2. 通过自由空间传输(卫星链路):
· 方法:在地面站之间,或者通过卫星作为中继,在真空中传输光子。外层空间几乎是真空,对光子的干扰和吸收远小于光纤。
· 著名实验:中国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是这个方法的完美实践。它从太空向两个相距超过1200公里的地面站分发纠缠光子,成功验证了跨越千公里的量子纠缠。
· 优势:非常适合构建全球规模的量子网络。
3. 纠缠交换(实现“搬运”的关键魔法):
· 这甚至不需要真的把粒子本身送过去!这是量子力学最神奇的特性之一。
· 场景:假设你有两对纠缠粒子: (A1, A2) 和 (B1, B2)。A1在Alice处,A2在中继站,B1在中继站,B2在Bob处。
· 操作:在中继站对A2和B1进行一种特殊的联合测量(称为贝尔态测量)。这个测量会瞬间使得从未见过面的A1和B2发生纠缠!
· 效果:通过这个操作,纠缠关系被“交换”了。我们成功地将Alice手中的粒子A1和Bob手中的粒子B2连接了起来,而A2和B1在测量后则不再纠缠。这相当于把纠缠“链接”搬运了过去,而粒子本身可能并没移动很远。
总结与类比
整个过程可以用一个生动的类比来理解:
1. 制造纠缠:就像有一台神奇的“连体婴儿生成器”(SPDC晶体或量子点)。每次运行,它都有一定概率产生一对共享生命、感同身受的连体婴儿(纠缠光子对)。一个哭,另一个也会感到悲伤。
2. 分发送:我们小心翼翼地将这两个婴儿分开,由两位信使(光纤或自由空间)分别抱往不同的城市(Alice和Bob的实验室)。
3. 面临的困难:信使的路很长,婴儿可能在途中夭折(光子损耗)。我们需要在中途设立“救助站”(量子中继器)来照顾和接力传递这种“心灵感应”的联系。
4. 纠缠交换(魔法):甚至可以这样:一开始有两对连体婴儿。让其中一对的一个和另一对的一个在中间站握手。只要这个握手仪式完成,那么剩下两个没见面的婴儿会瞬间成为新的连体婴儿!原来那两对的连接就解除了。
所以,量子纠缠的“制造”和“搬运”是一个极其精巧、充满挑战的工程,结合了最前沿的量子光学、材料科学和通信技术。它不仅是验证量子力学基础的有力工具,更是未来构建量子互联网、实现分布式量子计算和无条件安全量子通信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