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年数据和AI驱动的生物设计报告(英文版)
报告共计:44页
数据与AI重塑生物设计:机遇背后的安全挑战与治理新思路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AI)与生物数据的深度融合正为生命科学领域带来革命性突破。2025年6月,知名研究机构RAND发布的《数据与AI驱动的生物设计:生物训练数据相关风险与治理机遇》报告,系统剖析了AI生物模型(AI-bio models)的发展现状、潜在风险及治理路径,为公众理解这一前沿领域提供了关键视角。
AI生物模型是指经大规模生物数据训练、用于解决生物学问题的AI系统,如今已展现出令人瞩目的能力。以AlphaFold系列模型为例,自2018年问世以来,它在蛋白质折叠预测领域不断突破,不仅多次在国际蛋白质结构预测竞赛(CASP)中夺冠,还能助力科研人员解析复杂的分子结构,为药物研发和基础生物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类似的,ESM-3、ProGen2等模型则在蛋白质设计、基因组分析等方面表现突出,可生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序列,甚至预测基因变异对生物功能的影响。
这些突破的背后,是生物数据的爆炸式增长。报告显示,全球公共生物数据库正以惊人速度扩张: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GenBank数据库截至2025年2月已收录34亿条DNA🧬序列,年增长率达31.3%;蛋白质数据库(PDB)收录的蛋白质结构超过21.3万条,且仍在以每年6.5%的速度增加。与此同时,基因测序成本的持续下降、环境生物监测项目的推进,以及计算资源的日益充沛,进一步推动了生物数据的积累,为AI生物模型的训练提供了充足“燃料”。
AI生物模型的应用前景广阔,在医疗健康领域,它能加速新药研发进程,通过预测药物分子与靶蛋白的结合模式,大幅缩短候选药物筛选周期;在农业领域,可设计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作物基因,助力粮食安全;在公共卫生领域,还能预测病毒变异趋势,为疫苗研发和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然而,报告也尖锐指出,这类技术存在“双刃剑”效应——部分AI生物模型具备“双重用途”,既可为人类福祉服务,也可能被滥用,带来安全隐患。
潜在的风险主要集中在生物安全领域。例如,借助AI生物模型,使用者可能设计出具有更强毒性的毒素、增强现有病原体的致病性,甚至从头合成新型病毒。有研究表明,若模型训练数据中包含高风险病原体(如具有大流行潜力的病毒)的序列、结构及功能信息,其生成危险生物分子的能力可能显著提升。更值得警惕的是,随着技术门槛降低,即使是缺乏专业生物学背景的人员,也可能通过AI工具开展具有潜在风险的生物设计工作,这无疑增加了技术滥用的可能性。
报告强调,AI生物模型的风险与训练数据密切相关,数据的类型、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模型的能力边界。一方面,多样化的训练数据(如病毒基因组、蛋白质三维结构数据)能提升模型的生物学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若数据中包含敏感信息(如高致病性病原体的功能数据),且缺乏有效管控,就可能为危险能力的形成提供条件。例如,某模型若训练了大量冠状病毒的刺突蛋白数据,就可能被用于设计能逃避现有疫苗保护的病毒变异株。此外,数据聚合也可能带来风险——单独来看无害的数据集,经整合后可能让模型推断出敏感信息,进而生成危险生物分子。
为应对这些挑战,报告提出了多维度的治理建议,涵盖技术研发、政策监管等多个层面。在技术层面,AI模型开发者需加强对训练数据与模型能力关系的研究,建立更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例如,通过实验验证不同类型、数量的生物数据对模型危险能力的影响,开发专门的性能基准,监测高风险数据的收集与聚合情况,及时掌握可能被用于训练双重用途模型的数据动态。
在政策层面,需构建更健全的生物数据治理框架。对于政府资助的生物数据集,可制定明确的使用指南,要求研究者在利用这些数据训练AI模型时,充分评估潜在风险,避免生成具有双重用途的模型能力。同时,相关部门可探索建立生物数据 stewardship机制,在保障数据开放共享以促进科研创新的同时,通过身份验证、用途审核等方式,加强对高风险数据的访问控制。
此外,报告还呼吁AI开发者与政策制定者加强协作,建立常态化的能力评估机制。在收集、聚合病原体数据或训练相关AI模型前,需系统评估数据可能带来的影响,包括模型可能具备的能力、数据公开后的潜在后果等。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高风险数据集,可提前制定访问管理规范,例如要求研究者在获取数据前提交AI模型训练计划,经审核通过后方可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治理并非意味着完全限制技术发展,而是要在创新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报告指出,许多AI生物模型的双重用途能力难以完全剥离,过度限制可能阻碍科研进步。因此,治理措施需兼顾科学性与灵活性,例如通过技术手段降低模型的滥用风险,而非简单禁止相关研究;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生物数据安全治理,避免风险跨区域扩散。
如今,数据与AI驱动的生物设计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RAND报告的价值不仅在于揭示风险,更在于为构建负责任的技术发展路径提供了思路。未来,随着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技术创新的持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AI与生物数据的融合将更多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为生命科学领域书写更美好的篇章。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44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