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苏木 文丨苏木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地球上真的是森林越多越好吗?
但是三亿年前的地球,就因为绿色植物泛滥,引发了全球性的超级灾难,导致地球大量生物灭绝,如果再来一次或许人类也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那么当年的地球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现在的人类又能从那次的灾害中学到什么呢?
一场失控的大型火灾
我们总觉得多种树、多点绿色,地球就会更好,这个想法简单、美好,几乎成了常识。
可如果告诉你,地球历史上曾有过一个时期,绿色多到失控,最后却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大灾难你信吗?
这不是科幻故事,大约3.06亿年前,地球亲自上演了这出绿色悲剧,用昂贵的学费给我们上了一课。
彼时恐龙与人类皆未踏足历史舞台,地球正值石炭纪这一独特时代,在时光长河中默默酝酿着生命的传奇与变迁。
想象一下那个世界,当时的大陆板块,也就是后来分裂成各大洲的盘古大陆,大部分都挤在赤道附近。
那里气候温暖湿润,一年到头都在下雨,更关键的是空气里的二氧化碳浓度高得吓人,至少是今天的三倍以上。
对植物来说这简直就是天堂,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顶级燃料,充足的水分和热量更是催化剂。
于是地球上的植物陷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狂欢,陆地被无边无际的森林覆盖,森林的覆盖率达到了地球历史的巅峰。
这些树木也个个都是巨无霸,巨型的石松、木贼和蕨类植物动辄长到30多米高,树干直径就有两三米,把地球彻底变成了一颗名副其实的绿色星球。
然而繁荣之下,一个致命的缺陷正在发酵,当时的地球生态系统里,缺少一个关键角色,能有效分解木质素的真菌和微生物。
这意味着当这些参天大树死亡倒下后,它们的尸体很难腐烂。
年复一年无数的植物遗骸在沼泽、河谷和湖底堆积起来,越积越厚,地球的碳循环系统,在这里断裂了。
大量的碳被锁进这些植物尸体里,无法回归大气,这些被深埋的远古森林,最终变成了我们今天开采的煤炭。
植物在疯狂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也释放出了海量的副产品氧气,这个过程是如此剧烈,以至于彻底改变了地球的大气成分。
大气中氧气浓度,从我们熟知的约21%急剧上扬,突破至惊人的35%以上,部分研究显示,其浓度曾一度高达45%,如此显著的激增幅度,着实令人惊愕不已。
这是地球有史以来氧气最富足的时期,但富足的氧气带来的不是福祉,而是无尽的灾难。
高氧环境让整个地球变得极度易燃,就像一个巨大的火柴盒,研究表明氧气含量每增加1%,火灾的强度和蔓延范围就会显著扩大。
在那个时代,天空中一道闪电,就足以引燃一场大陆级别的森林大火,火势不仅在地面上蔓延,甚至能烧穿地下的煤层,持续燃烧数百万年。
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煤层中,地质学家曾发现约30厘米厚的炭化层,它似远古超级大火留下的骇人伤疤悄然伫立,默默诉说着往昔那场令人胆战心惊的灾难。
火灾还只是前奏,真正致命的打击,来自气候的剧变。
大量二氧化碳被植物固化后埋入地下,大气中这一关键温室气体日益减少,恰似亲手扯掉保温之被,地球失去了重要的“保暖层”陷入失温之境。
全球气温随之急剧下降,平均降温幅度超过6摄氏度,南极洲率先开始结冰,巨大的冰盖从两极向中纬度地区疯狂蔓延。
地球就此踏入了历史长河中声名远扬的卡鲁冰期,这一冰期宛如一座里程碑,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进程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巨兽的消失是给今天的警告⚠️
这场剧变也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生命形态,高氧环境曾催生出一个巨物横行的魔幻世界。
昆虫呼吸系统依托气管,高氧环境使气体更易渗透,助其突破体型限制,彼时翼展达75厘米的巨脉蜻蜓如老鹰般,于广袤苍穹悠然盘旋尽显自在。
体长可达2米的巨型海蝎子在水中称霸,而古马陆的估测体长甚至能达到惊人的3米。
两栖动物也因祸得福,它们可以通过皮肤进行气体交换,高氧环境大大减轻了它们原始肺部的负担,体型也随之增大。
然而这些巨型生物的生存,完全建立在那个特殊的高氧环境之上,当环境崩溃时,它们的末日也就来临了。
冰期悄至,海平面骤降逾一百二十米,往昔湿润的热带雨林地带,被无情撕裂,沦为干旱荒原,季风系统崩塌,曾经的沼泽地也干涸开裂,一片荒芜之象。
赖以为生的家园没了,植物成片死亡,据估算超过60%的植物物种在这场灾难中灭绝。
食物链的根基崩塌,大气中的氧气浓度也随之回落,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巨型昆虫和两栖动物,因为无法适应新环境,也相继走向了灭绝。
一个生机勃勃的绿色星球,最终变成了一个冰封地狱。
石炭纪的传奇,宛如镌刻于岩层间的警世之书,它以无声之语告诫世人,生态系统恰似一张错综复杂的巨网,绝非简单的加减运算所能概括。
森林作为生态网络的关键节点意义重大。
它具备完善的生态功能,能发挥碳汇作用、涵养水源,还可维护生物多样性。这些功能赋予森林不可估量的价值,在生态系统中举足轻重。
它唯有与微生物、水循环、气候等诸要素协同共生,方可实现稳定存续,如此相互依存、和谐共荣,方能构筑起稳固且持久的存在态势。
单一地追求数量,甚至为了绿化而在干旱地区种下耗水量巨大的树木,或者营造大片单一树种的人工林,都可能违背生态规律,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
今日我们植树造林,并非妄图以绿意盲目覆蔽万物,而是旨在修复因人类活动而遭受破坏的生态平衡,以科学之举,还自然和谐之貌。
地球用一场持续数千万年的冰与火之歌,告诉我们过犹不及的道理,这个教训,我们不能再用同样的代价去重学一遍。
守护那个精妙的动态平衡,才是通往可持续未来的唯一路径。
结语
那么在大家看来,在当下的环境问题中,我们该如何把握森林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尺度?
是优先扩大森林面积,还是先优化现有森林的质量?欢迎分享你的观点,让我们一同探寻与地球共生的最佳方式。
参考资料:
概念知识元库《石炭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