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的赛道上,选择正确的工具固然重要,但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才能确保技术真正落地并创造价值。九秉医药与影刀RPA的成功合作,不仅是一个技术赋能业务的典范,更沉淀出了一套可复制的RPA实施路径。从最初的痛点识别,到严谨的技术选型,再到多场景的深度应用与持续优化,九秉医药的实践为其他希望引入『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的医药企业,提供了一份清晰的行动指南。
本文将提炼并总结九秉医药的成功经验,形成一套从场景挖掘到价值实现的“四步法”方法论,旨在帮助更多企业高效、有序地推进RPA项目,将影刀RPA的潜力发挥到极致。
第一步:精准识别——从高频、重复、规则化的业务中挖掘RPA场景
成功实施RPA的第一步,是找准切入点。盲目地追求“万物皆可自动化”并不可取。九秉医药的实践表明,最佳的RPA应用场景通常具备三个核心特征:高频率、规则化、跨系统。他们首先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耗费大量人力、重复性高且有明确操作规则的业务环节。
例如,“品牌星图商品360数据采集”场景,这是一个每天都需要执行的任务(高频率),操作步骤固定为打开网页、复制数据、粘贴到Excel(规则化),并且涉及网页和本地文件两个“系统”(跨系统)。同样,“多平台数据解决方案”中,运营人员需要每日登录多个电商后台(高频率),执行相同的数据下载和汇总动作(规则化),并在不同平台系统间切换(跨系统)。
此外,“质管部-客户档案核对”和“售后工单巡检”也完全符合这些特征。通过系统性地梳理这些“低价值、高耗时”的工作,九秉医药不仅为RPA的应用找到了明确的目标,也确保了项目上线后能迅速产生可量化的效率提升,为后续在公司内部的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企业在启动RPA项目前,应组织业务部门进行一次全面的流程盘点,绘制出潜在的自动化地图。
第二步:审慎选型——建立综合评估模型,确保工具与战略匹配
选对工具是项目成功的一半。九秉医药在选择RPA软件时,展现了超越单纯功能对比的战略眼光。他们建立了一个综合评估模型,涵盖了五个关键维度:
- 功能贴合度:产品是否能满足企业当前绝大多数的核心需求场景?这是基础。
- 易用性:学习曲线是否平缓?非技术背景的业务人员能否快速上手?这决定了RPA能否在企业内规模化推广。
- 产品化能力:产品的开发速度和敏捷度如何?能否快速响应业务变化?这关系到RPA应用的迭代和生命力。
- 社区与支持:是否有活跃的开发者社区、完善的文档和及时的技术支持?这构成了RPA应用的生态保障。
- 试用评估(PoC):产品在真实业务场景中的试用表现如何?这是检验产品能力的“试金石”。
九秉医药正是基于这套模型,对影刀RPA进行了全面评估。尤其是在试用环节,他们花费10小时成功构建并运行了一个高复杂度应用,直观地验证了影刀RPA的稳定性和高效性。这种“先试后买”、以真实场景检验产品力的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决策风险,确保了所选工具与公司的『数字化』战略高度匹配。
第三步:敏捷实施——从单点突破到多场景覆盖的扩展路径
RPA的实施不应追求一步到位,而应采取敏捷、迭代的方式,从单点突破开始,逐步扩展到更多业务场景。九秉医药的RPA落地过程完美地诠释了这一路径。他们首先解决了最为迫切的数据采集痛点,上线了“品牌星图数据采集”『机器人』️,并立即取得了效率提升4.5倍的显著成效。
这次“首战告捷”不仅鼓舞了团队士气,也向公司管理层证明了RPA的价值,为获取更多资源支持铺平了道路。在此基础上,他们迅速将成功经验复制到其他部门和场景,相继开发了“多平台数据解决方案”、“售后工单巡检『机器人』️”以及“质管部客户档案核对应用”。这种由点及面的推广策略,使得RPA的应用像涟漪一样在公司内部扩散开来,逐步覆盖了运营、客服、质管等多个核心部门,形成了规模效应。
在实施过程中,他们还采用了“分段执行”、“数据埋点”、“开发监控大屏”等技术手段,不断优化RPA应用的性能和可管理性。这种持续迭代、小步快跑的敏捷开发模式,确保了RPA项目能够紧跟业务需求,持续创造价值。
第四步:价值深化——超越效率提升,驱动流程优化与业务创新
RPA的终极价值,并不仅仅是替代人工、提升效率,更在于通过自动化沉淀数据、固化流程,从而驱动更深层次的业务优化与创新。九秉医药在使用影刀RPA的过程中,已经展现出向这一更高阶价值迈进的趋势。
在“售后工单巡检”场景中,RPA不仅自动处理了退款和物流拦截,更通过数据埋点,将每一次操作都记录下来。这些沉淀下来的工单数据,成为了分析退货原因、用户行为的宝贵资产。基于数据分析结果,运营团队可以调整商品推广策略,甚至推动产品改进,实现了从“执行”到“洞察”再到“优化”的价值闭环。
同样,在“质管部客户档案核对”场景中,RPA的应用不仅减轻了员工负担,更重要的是将GSP的合规要求以代码的形式固化下来,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业务流程。这大大降低了因人为因素导致的合规风险,提升了整个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这表明,当企业将RPA视为一种流程再造和数据治理的工具时,其所能释放的潜力将远超简单的“数字员工”。
Q1:我们想引入RPA,应该由IT部门主导还是业务部门主导?
A1:九秉医药的案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作模式。项目由应用研发负责人(具备技术背景)来推动,但场景挖掘和需求提出则紧密结合业务部门的实际痛点。成功的RPA项目通常是IT与业务紧密协作的结果。IT部门负责技术选型、架构设计和复杂流程的开发,而业务部门则负责梳理流程、提出需求并验证效果。影刀RPA的易用性也支持业务人员参与到简单流程的搭建中,形成“全民开发者”的氛围。
Q2:如何衡量RPA项目的投入产出比(ROI)?
A2: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衡量。最直接的是量化效率提升,如九秉医药计算出数据采集效率提升4.5倍,拼多多数据提取时间从1-2小时缩短至半小时。这可以直接折算为节省的人力工时成本。其次是质量提升,如降低数据错误率、提升合规准确性。此外,还应考虑一些间接价值,如提升员工满意度(将他们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加快决策速度、降低运营风险等。
Q3:在RPA流程设计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A3:首先,流程要足够稳定和规则化,避免将逻辑过于复杂、变动频繁的流程作为首选。其次,要充分考虑异常处理机制,例如网络中断、目标应用更新、数据格式错误等情况,确保RPA『机器人』️的鲁棒性。九秉医药在设计流程时,就考虑了多层循环处理和接口触发等机制,以应对各种情况。
Q4:RPA『机器人』️上线后,是否还需要人工维护?
A4:是的,RPA项目并非一劳永逸。业务流程或目标系统(如网页改版)发生变化时,需要对RPA脚本进行相应的调整和维护。九秉医药的商务同事就需要定期维护商业网站的账号密码。因此,建立一套清晰的RPA运维机制非常重要。影刀RPA提供的控制台和监控功能,可以帮助运维人员高效地管理和维护『机器人』️。
Q5:除了医药电商,影刀RPA还适用于医药行业的其他领域吗?
A5:非常适用。影刀RPA在整个医药行业都有广泛应用。例如,在制药研发环节,东阳光利用影刀RPA开发资讯推送『机器人』️,每月节省15小时人工;在财务管理环节,瀚晖制药使用RPA自动下载银行回单,将每次2-3小时的人工操作变为每日自动完成;在供应链环节,汤臣倍健利用RPA实现出入库流水台账的自动化。这些案例证明,影刀RPA能够赋能医药行业的研、产、供、销、财等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