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成都都市圈商业航天聚链成势
关键供应链布局成都 “资阳造”火箭再升空
9月5日19时39分,又一枚“资阳造”民营商业运载火箭成功升空。
9月5日19时39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传来捷报——又一枚“资阳造”民营商业运载火箭成功升空,这是今年四川资阳总装生产的第三枚成功发射的该类火箭,实现“三战三捷”。此次发射不仅精准将搭载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更搭载国内首个商业火箭末级留轨试验平台,为商业航天资源复用探索出全新路径。
“这枚火箭有成都都市圈协作发展的基因!”在发射现场,四川星河动力常务副总经理崔品向记者介绍,企业基地落户资阳,关键供应链布局成都,正是这种协同模式,推动四川商业航天火箭总装从2022年“一片空白”到实现跨越式发展。
聚链成群
头部引领都市圈上下游企业集聚
作为国内头部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星河动力正以资阳为核心,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商业航天智能制造基地,聚焦固体运载火箭与固体飞行器的研发、总装及产业化,持续夯实区域商业航天产业根基。“我们与成都的产业往来十分密切,不少关键供应链就布局在成都。”四川星河动力常务副总经理崔品一边拿出供方名单,一边向记者介绍,火箭所需的电气产品、核心结构件以及部分火工品,均由成都本土企业提供。
记者在这份名单中看到,来自成都温江的富江工业,正是“资阳造”火箭箭体结构件的重要供应商。若将火箭比作“飞天汽车”,结构件便是支撑全程的“底盘”——从地面点火升空到穿越大气层,这一“底盘”需承受极端高温差、高强度振动等恶劣环境考验,其性能直接关系火箭飞行安全。
“单独建设火箭箭体生产线,对多数商业火箭公司而言成本过高、不切实际。”富江工业创始人、总经理李泽奇坦言,依托企业既有的精密制造能力承接订单,既能降低行业整体生产成本,又能提升投入产出比,是商业航天产业协同发展的最优解。随着此次低成本卫星成功入轨,他更坚定了判断:“商业航天的未来一定充满光与希望,产业协同会是打开这片蓝海的关键钥匙。”
在产业链构建上,星河动力始终以“聚链成群”为核心思路,不仅在资阳打造智能制造基地筑牢产业“核心支点”,更主动联动成都都市圈上下游企业织密“协作网络”。崔品表示,企业将扎根成都都市圈,以火箭技术为牵引,聚链成群,吸引上下游企业以及人才聚集到成都都市圈,为“四川造”高端装备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多城联动
依托成资临空经济带赋能商业航天
“除了已建成的星河动力商业火箭制造项目一期,我们还正与航天三院共建‘资阳市商业航天发射技术研究院’,进一步推动商业航天在都市圈的发展。”资阳临空经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资阳正深耕商业航天产业配套区建设:已建成临空智能制造产业园清泉片区4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三草湾片区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处于在建阶段,1.1万亩集中连片产业集聚区也在加快形成,为商业航天企业集聚筑牢硬件基础。
资阳的这一实践,与省级商业航天发展规划高度契合。根据《四川省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30年)》,成都都市圈作为全省商业航天“双核引领”的重要极核,将重点布局火箭、卫星、终端设备、地面系统及配套设备的研发制造,同时拓展卫星应用领域。而这一布局的推进,正以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为重要依托持续发力,多区域联动发展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记者了解到,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以成都东部新区为核心支撑,覆盖范围包括成都市简阳、金堂等龙泉山及其以东区域,资阳市雁江、乐至、安岳,以及眉山市眉东新城,旨在协同发展航空航天、现代物流、医药健康、智能制造、临空服务等产业。
在产业带内,各城市正结合自身优势推进商业航天相关工作。据省同城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未来科技城前瞻布局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出台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支持政策,策划打造“未来翼谷”科技园;成都东部新区则全力推进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建设,编制完成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和成都东部新区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总体方案,为商业航天发展搭建高效基础设施平台。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欢
图片由李裕祥提供